20年踏遍北部边疆,中国音乐学院张天彤“抢救”少数民族音乐

:2025年09月10日 新京报
分享到:

“教学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一个字——‘爱’。”

7月,深入黑龙江省赫哲族的聚居村落探访;8月,再次带队奔赴大兴安岭地区探访鄂伦春族非遗传承人。从8月13日至22日这10天的时间内,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张天彤带着学生们辗转了三个地区、多个村镇,采访了20多位非遗传承人、民间音乐爱好者,抢救性录制了120多首传统歌曲。

寒暑假带着学生们去边疆采风如今已是张天彤固定的“度假”方式 。从独自背着行囊和设备穿梭边疆,到带领多校学生规模化采风,张天彤已为守护少数民族音乐坚守了20余年。2022年,她入选了2021年“中国非遗年度提名人物”。

除了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带队采风之外,张天彤还在校内外开发了《民歌中的红色记忆》思政课程。这背后是她对于教学和民族音乐极致的热爱。她说:“教学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一个字——‘爱’。”

踏遍偏远村落,为“无文字民族”的歌声留住韵味

8月底的大兴安岭寒意渐浓,张天彤带着学生开启了鄂伦春族传统音乐采风之旅。首站抵达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旗政府所在地阿里河镇,采访了住在镇里的非遗传承人。“因为现在许多村、屯里的老人都跟随子女来到了镇上居住,所以我们采访的这些歌手实际上来自自治旗下的不同村子。他们一个人就代表一个村落或一个流域,歌声里藏着整个村庄或流域的文化记忆。”一行人还特意去了自治旗下的乌鲁布铁镇,登门拜访在网络上颇有名气的非遗传承人“小花鹿奶奶”,录制了十余首她演唱的地道的鄂伦春族传统民歌。

第二站,一行人去了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鄂族村。十八站如今已经是一个民族旅游乡,张天彤去时正逢当地举办的“古伦木踏”民俗节日(即篝火节),在那里就地采访了村子里的6位村民歌手。随后,他们辗转到了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白银纳村,完成了此次北疆之行的最后一批采访录制。

2025年7月,张天彤(左)带队前往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宝臣家中采访。受访者供图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这些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民族音乐的传承依靠口口相传。即使也有人把这些民族的“乌钦”“尼玛罕”“摩苏昆”“伊玛堪”等转化为文本,却无法留下民族歌曲特有的腔调和韵味。“民歌一定要活态传承。”张天彤表示,随着整个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对于民族音乐的“抢救”工作越发刻不容缓。

“一些人看不起这项工作,觉得这不是研究而是资料收集工作。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基础研究工作收获的资料,其他所谓的创新研究就成了无根之木。我做的是甘为人梯的工作。”在20多年间,张天彤几乎走遍了这四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所有村落,达斡尔族的四个方言区,鄂温克族的三个部落,鄂伦春族的五个聚居地,赫哲族的四个分居地,很多地方已经去了多少次连她自己也记不清楚了。这些地方横跨了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分散,探访十分不易。

这份坚持,离不开领路人的指引。“我第一领路人是谢嘉幸老师,第二领路人是赵宋光老师,第三个是樊祖荫老师。”提起最初进入这一研究领域,张天彤动情地回忆道,赵宋光老师曾在嘎仙洞门前对她说:“北方人口较少民族的音乐研究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你应该给予更多关注,这是你未来学术的生长点。”赵老师讲述的拓跋鲜卑迁徙史、索伦部戍边故事更让她震撼——260多年前,这些民族子弟告别家乡平定新疆战乱,从此屯垦戍边、永不返乡。“他们是特别爱国的民族,对国家版图的完整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付出巨大牺牲。一个民族对国家的贡献不能以人口多少而计,他们的独特文化贡献更应该被珍视。”张天彤说道。

直到现在,国内对于北方人口较少的民族音乐研究依旧十分欠缺。做这些民族的研究,首先在语言上难度非常大。此外,他们生活的地方大部分十分偏远。此次采风中,为了到达当地的村庄,团队需要飞机转火车再转大巴,辗转良久才能到达。

除了抢救收集,张天彤也在思考如何将这些音乐“活起来”。“一方面交给国家,一方面还给民族。必须把它们公开,不能让它们沉睡在资料库里。”2024年,她与人民音乐出版社合作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歌从田野来: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濒危抢救项目——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正式出版了。该成果以盘配书的形式收录了56位歌手演唱的350首传统民歌,并以文本的形式附上民歌歌词和内容翔实、体例规范的田野调查报告。

“一块石头也能改变河流的方向”

在20年的研究中,头10年间,张天彤总是一个人身上背着摄像机、电脑、行李,独自出走;从2015年起她担任硕士生导师,开始带着自己的学生一起走。从一开始的2-3个学生,到现在她的团队中不仅有中国音乐学院的学生,还有内蒙古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音乐学院的学生。每年寒暑假,她都会组织学生成规模地去进行田野采风,一趟时长至少一个星期。

田野调查工作非常辛苦,每天早晨8点出发,晚上10点收工是常态。每次到达一个地方,张天彤会先给学生们开会分工、强调纪律。在一天工作结束后,她会和学生们复盘一天的工作,采访时的提问是否合适?对受访者是否礼貌尊重?采风回来后,学生们会分工整理资料,开会总结心得感受并进行学术研讨。

在采访中,张天彤发现学生们在与受访者交流时“不接地气”。比如有学生会提问“您认为您的民族的音乐体系是怎么建构起来的?”对于老牧民、老渔民来说,这样的问题过于“书生气”了。张天彤会纠正他们,告诉他们要问“伯伯,您唱这首歌时心里在想啥?您对自己唱的歌有怎样的感受?”用淳朴的语言和他们拉近距离。

“我会教学生们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把自己姿态放低,像小学生一样请教。”在面对岁数大的受访者,张天彤会主动给他们擦擦脸、系鞋带、搀扶行走。“采访那些老人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地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父母。你得真心地把自己放低、尊重别人,哪怕是一个没读过书的老牧民也要虚心请教。”

xuyl2025910103362687181.png

2025年8月,张天彤带领学生们前往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白银纳乡白银纳村与鄂伦春族村民座谈交流。受访者供图

“一块石头也能改变河流的方向。”张天彤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停留在课堂上讲完一本书、一个理论,而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学生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需要在大量课堂以外的实践中去培养。“立德树人不是一句空话,孩子们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一些问题可能你不说他真的意识不到。”她坚定地认为,只有不好的老师,没有不好的学生。

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学生,张天彤尤其看重学生的学术兴趣,对于民族音乐研究是否真正热爱。“有的学生天生就喜欢跟着我到处跑,有的学生就喜欢在书本里做研究。这些都是我愿意带的学生,我会对他们分类指导:喜欢做研究的学生我会让他多跑,喜欢到处跑的学生我会让他多读书。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对民族音乐有与生俱来的感情链接,稍作引导就能激发出巨大的热情。”

张天彤的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有蒙古族学生因蒙语与汉语的语法差异写不好论文,她逐句修改;有学生生活困难,她自掏工资给予帮衬。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也被她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越是那些来自偏远地区或者是少数民族的孩子,他们的民族意识越强。如果处理不好关系,学生会觉得你对他有民族歧视。所以我跟少数民族的孩子说话非常有分寸,我懂得尊重他们,这些孩子跟我的关系都十分融洽。”

常年游走在少数民族地区,让张天彤对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更加了解。“这些孩子其实都很有天分,只是因为出生在偏远地区或经济比较落后地区,不像大城市的孩子有那么好的资源和受教育的机会。所以我对他们有一种责任,希望把他们培养成才,将来再回到自己家乡,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和民族团结做出更多的贡献。”

xuyl2025910103362687182.png

2025年8月,张天彤带领学生前往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鄂族村采访调研。受访者供图

对教学的极致热爱

成为一名老师是张天彤从小的志向。

大学毕业后进入沈阳师范学院工作,张天彤被分到团委负责宣传工作和开展学生文艺活动,并兼任学校通识性音乐课的教学工作。但是向往教学一线岗位的张天彤不满足于现状。“我发现自己作为一个本科生,所学知识驾驭不了音乐课教学工作。于是生发出强烈的学习愿望。”后来,张天彤报考了中国音乐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2002年硕士毕业后,张天彤以为终于能圆教师梦,却发现当时教学岗位的招聘门槛已经提高到了博士学历。于是,她接受了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的工作。“当时学校觉得我特别适合去学生处工作,但是我自己选择去图书馆。”她笑着说,“因为我觉得图书馆能大量接触到学术资料,离学术更近一些,我还是希望自己有机会能回到教学一线岗位。”

在图书馆工作的6年间,张天彤没有放弃教师梦,总是主动向学术靠拢。2003年,随着国家非遗保护工作的全面启动,图书馆也计划打造非遗特色资源馆藏,需要派人到各地采集民间音乐。这项工作需要经常出差,特别辛苦,但张天彤主动请缨接下这份工作。“恰恰是这些历练,让我对民间音乐从无知到有知,并滋生出抢救传承保护非遗的社会责任。”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她积累了大量田野工作的经验。

后来,因为工作的需要,张天彤终于调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正式走上学术研究和一线教学的道路。“在图书馆工作期间,我也陆续带过一些成人教育的课程,一些老师前辈出于专业的需要和对人才的爱惜,也经常给我机会代课,所以,我从未真正离开过讲台。直到转至音乐研究所,我终于又回到了心心念念的课堂上。”

xuyl2025910103372687183.jpg

2025年9月3日,张天彤作为代表受邀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了阅兵仪式。受访者供图

2016年和2023年,张天彤两度罹患乳腺癌。两度与病魔斗争,并没有磨灭她对工作的热情和对事业的追求,她依旧工作在教学一线,依旧行走在农村牧区进行一线田野调查。“得大病对很多人来说是个灾难,对我来说就是一次重生。”她平静地说道,“我觉得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蜕变。我心里有一种强大的信念,老天赋予了我使命,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发光发热去做事的。”

如今,站在讲台上的张天彤,依旧充满朝气与活力。她坚信,教学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一个字——“爱”。“这种爱是无条件的,热爱你的专业、热爱你的岗位、热爱你的教师身份。作为一个老师,更是要无条件地爱学生。学生是懂感情的,他一定会被你的爱感染。”

[我要纠错]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7月 深入 黑龙江省 赫哲族 聚居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20年踏遍北部边疆,中国音乐学院张天彤“抢救”少数民族音乐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