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诗词也爱古生物,北师大教授谢琰的“书生气”与“痛快”哲学

:2025年09月10日 新京报
分享到:

受业解惑是培养专业能力,而传道更重要——传递人文精神、理想追求。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引路人。

“活痛快点!”在一次给毕业生写寄语时,谢琰沉默良久,挥笔写下这四个字,这也正是他从求学到文学研究、教书育人之路的概括,他希望像嵇康、阮籍那样始终追求真理和真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谢琰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涉及古典诗词、唐宋散文、古代思想史、学术史。他不仅是学术领域的深耕者,更是学生们口中“亦师亦友”的“宝藏老师”。

从安徽师范大学的家属院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术殿堂,从自由阅读的少年到传道受业的师者,谢琰的人生轨迹始终与文学相伴,带着家族教育的基因,承袭师长们的智慧,在学术与教学的双轨上坚定前行。

miaochx2025991931162686554.jpg

谢琰热衷看恐龙纪录片、科普片,保留着儿时对古生物学的兴趣。 受访者供图

自由浸润中萌芽出文学之梦

谢琰的学术之路,始于一个书香浓郁的教师家庭。父亲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研究现当代文学,母亲在图书馆工作,家族中舅舅、外婆、堂弟等多人均是教师。“现在回想起来,可以说我从幼儿园到大学再到今天,每个阶段都盖了一个‘师范’的戳。”谢琰笑言。他成长于安徽师范大学的校园,家中书架堆叠着各类书籍,父亲备课的身影是他童年最深的记忆之一。

“有人会开玩笑说老师‘师气重’,就跟‘爹味重’一样,恰恰相反,我的父亲如道家般逍遥,如果总结一下他对我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任我‘遨游’。”如今,在谢琰身上也可以看到他父亲的身影。父亲深夜备课、写出密密麻麻的逐字稿,带着学生回家一起探讨文学,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耳濡目染,让他理解了什么是自由、浪漫且真诚的学者气质,“家里来的研究生,从比我大二十岁的大哥哥大姐姐,渐渐变成同龄人,最后比我小。”这种“代际更迭”的师生情,让他从小便感受到教育者的温度与传承的力量。

父亲的教育方式,更是为他埋下了热爱文学的种子。不同于“鸡娃”式的督促,父亲采取“自由浸润”的策略,鼓励他广泛阅读,不设定书目,只提供环境。“家里书很多,爸爸从不规定我必须看什么,只说‘喜欢哪本就翻哪本,哪怕只看书名也是一种阅读’。”谢琰坦言自己并非很小就阅读人们口中的经典书籍,直到初中时,他还在看《童话大王》《故事大王》,在母亲工作的图书馆里,他也看了很多杂志,比如《海外文摘》,“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谢琰笑着说道。

直到初三暑假,父亲才提醒他“该读点正儿八经的书了”,他于是开始啃四大名著,尽管最初对《红楼梦》兴趣寥寥,但高中毕业后,在父亲的建议下终于读完,并逐渐领悟其深邃。

这种“打开心灵,再系统阅读”的教育理念,让谢琰形成了独特的认知:“心灵健康、热爱知识,学习才能水到渠成。”他强调,过早的功利性学习可能扼杀兴趣,而自由的探索才能激发真正的求知欲。家族中多位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也让他早早认识了自己的禀赋与兴趣,确立了目标:“我要成为一名学者,做大学老师。”

学术之路遇见多位恩师

从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到北京师范大学,谢琰的学术成长离不开多位恩师的指引。在安徽师范大学,祖保泉、刘学锴、余恕诚等学者做真学问、有人文关怀的学术品格对他影响深远。刘学锴先生研究李商隐,是学界公认的大家,但近距离观察他的生活,让谢琰发现了学者身上充满烟火气息:做饭手艺精湛,爱看武侠小说和谍战剧,不仅有生活趣味,也注重生活品质。

miaochx2025991931172686555.jpg

谢琰时常弹唱诗歌。 受访者供图

读中学时,刘学锴先生和谢琰父母家住同一栋楼。后来谢琰去北京上大学,刘先生也正好迁居北京,距离北师大只有三四站路,“很幸运,刘先生对我的教导可以说从中学一直延续到博士。初次去他北京居所拜访时,他递给我一杯绿茶,谦逊地与我探讨学术,让我惶恐不已。还有一次,我和师兄李小龙一起去拜访,他非常认真地向小龙询问《红楼梦》中的一个时间问题。”这种谦逊而又严谨的态度,深深烙印在谢琰心中,“他让我懂得,只有非常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把学问做好”。令谢琰印象深刻的是,刘先生生活作息有严格的时间安排,比如拜访时间会精准到10点到11点,因为11点他就要开始做饭了。

进入北师大后,从本科一直到博士,郭英德先生成为谢琰学术道路上最重要的导师和引路人。郭英德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讲“经师”与“人师”的区别,而他自己既是教给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经师”,又是在道德品格和文化人格方面给出教诲与示范的“人师”。“郭师讲《红楼梦》,先不着急讲《红楼梦》究竟是本什么书,而是带着学生一起追问《红楼梦》不是什么书——不是政治小说,不是爱情小说,不是世情小说,不是自传小说。”通过这样的层层否定、抽丝剥茧,《红楼梦》的真实面目就呈现出来。

谢琰深受启发,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你别看我上课的PPT非常土,但它非常清楚,每一页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逻辑。有学生说我的PPT十几年不换,这当然是指背景、格式,但内容我会不断更换,而逻辑永远是第一位的,我要把问题彻彻底底讲清楚。”谢琰笑着说道,他认为虽做文科,但太感性的思维做不了学问,“必须把你感悟到的感性的东西用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

超越功利的教育理念,守护“书生气”

前辈的教诲,不仅塑造了谢琰的学术思维,更影响了他对教师身份的认知。韩愈《师说》中的“传道受业解惑”,在他心中有了新的诠释:“受业解惑是培养专业能力,而传道更重要——传递人文精神、理想追求。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引路人。”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谢琰始终思考教育的本质。面对当下社会对“有用之学”的追捧,他坚定捍卫人文学科的价值。“有人质疑古代文学研究‘无用’,但我认为,它培养的是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真情的坚守。”他将“书生气”定义为两个关键词:真理与真情,“真理,是超越功利的好奇心。真情,则是真诚的生活态度。”

“很多人提到工作会说为了赚钱、养家、出名,但任何行业的背后其实都有一种纯粹的精神力量,总有那么几个人是开山宗师,缔造了某个行业、某种工作。这就是他们追求真理的精神,也是‘书生气’的核心支柱。”谢琰认为,追求真理会促进人们去追求事业发展的极致,会剥离掉很多琐碎的目的,做学问也是如此,要学会问一些简单、永恒、终极性的问题。“比如李白和杜甫谁更厉害?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文学史的深层逻辑。”也是因此,他常鼓励学生追问本质,而非停留在表面答案。

miaochx2025991931182686556.jpg

谢琰和学生们。 受访者供图

同时,他提醒学生:“老师也是人,要有广泛的兴趣,活得‘痛快’。”他自身便是如此:研究古代文学之余,热衷看恐龙纪录片、科普片,保留着儿时对古生物学的兴趣。“保持超越性,不被职业属性束缚,才能带给学生更鲜活的思想。”

在教学中,他注重启发而非灌输。面对学生论文卡壳,他常推荐看似无关的书籍,“有学生问我研究不下去怎么办,我给他‘开’了两本书。”言谈间,谢琰如医生问诊般幽默。“跳出去,再回来,或许有新视角。”他鼓励学生精读与泛读结合,区分课内工具性学习与课外人文素养积累。对于中学生学语文,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语文不仅是分数,更是培养对人文的感知。比如《论语》《红楼梦》,需精读;其他经典则可泛读,拓宽视野。”

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成长方案

谢琰的课堂,总充满思想的碰撞。他常抛出“终极性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爱苏轼”“什么是自然”。学生评价他:“严谨中带着诗意,总能用生活化的例子讲透深奥理论。”他亦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毕业寄语曾写下“活痛快点”四字,希望他们挣脱纠结,勇敢追求本真。

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喜欢“亦师亦友”的感觉。学生困惑时,他不仅指导学术,更分享人生感悟:“我常和学生聊,要认清自己的特性,早定方向。比如有人适合做学者,有人适合当中小学老师,有人适合考公务员,我会为学生量身定制一个有利于今后方向的论文题目。”谢琰举例,比如有位学生有学术的野心,希望进一步攻读博士,就让她阅读南宋大儒朱熹的作品,研究朱熹的自然观。

“提到朱熹,我们会想到‘万紫千红总是春’‘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他对自然非常亲近,如果进行这一研究,在学生今后的学术道路上可以开个好头,比如继续研究其他诗人的自然观,或者继续研究朱熹。就像郭老师对我说的,如果一个人想继续做博士,他的硕士论文题目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谢琰说道,语气认真严谨。

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发重视,古代文学研究迎来新机遇。谢琰积极参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相关工作,担任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出题专家……“过去觉得是‘冷板凳’,如今传统文化复兴,我们的研究与社会需求联系更紧密了。”在诗词大会录制现场,谢琰遇见了很多感人的诗词故事:海上钻井平台的工程师大声朗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航天基地工作人员望着火箭升空念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航天英雄刘洋在空间站吟咏“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这些让人或血脉偾张或心旷神怡的诗词,陪伴了各行各业的人们,也让谢琰一路与诗为伴的学术生涯更加笃定。

“有一次我跟诗词大会导演组开玩笑,我说现在已经不是‘中国诗词大会’了,是‘诗词大会中国’。因为咱们的出题思路,并不只把诗词看成文学作品,而是视作中国文化的窗口,让诗词去接通中国的文物、历史、建筑、音乐、体育乃至现代生活……”也是因此,面对人工智能冲击人文学科的讨论,谢琰从容回应:“诗词的背后是人、是灵魂,技术无法替代人文的温度与深度。我们研究的是情感、价值观、人性,这些永恒的主题。做一件事情,能否做成,这是技术能解决的;但是,做这件事情有什么意义,以及下一步还做不做,只能靠人文来解决。”他坚信,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文学科不会消失,会变得更精致也更重要,而古代文学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滋养现代精神的源泉。

[我要纠错]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活痛快点 一次 毕业生 寄语 沉默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爱古诗词也爱古生物,北师大教授谢琰的“书生气”与“痛快”哲学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