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现代学院构建"鲁商基因·三阶三融"体系培养创业营销人才,融合鲁商文化进教育,获显著成效
齐鲁大地儒风泱泱,商脉绵延。如何将深厚的地域商业文化融入现代商科教育,培育出既具文化自信又拥有实战能力的“新鲁商”人才?近年来,山东现代学院聚焦区域发展战略,依托省级教改项目,创新构建并实践了“鲁商基因·三阶三融”创业营销人才培养体系,取得显著成效,其成果已被多所高校采纳应用,为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和“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破解三大难题,创新育人体系
此项目直面山东省高校营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三大痛点:文化传承缺失、创业实践虚化、产教协同脱节。
“传统营销教育往往忽视了对地域优秀商业文化的系统性融入,学生缺乏对鲁商精神的内涵认知,文化认同感和商业伦理观念有待加强。”项目负责人介绍。与此同时,创业教育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纸上谈兵”导致学生实战能力不足;高校教学与产业实际需求存在“两张皮”现象,教育资源未能有效汇聚。
针对这些难题,山东现代学院项目团队经过多年探索,以鲁商文化基因铸魂,以三阶递进强能,以三融协同破壁,深度融合数字技术,构建起一套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创业营销人才培养新体系。
文化铸魂:鲁商基因深植育人全流程
鲁商文化作为儒商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实践形态之一,其“以德立商、敢为人先、务实重行”的核心基因被提炼转化为人才培养的精神坐标。此项目基于“CIS战略”逻辑,构建了“生态式、分层式、模块式”的矩阵式文化浸润体系:通过理念识别(MI)将鲁商价值理念内化于心;通过行为识别(BI)把鲁商行为范式外化于行;通过视觉识别(VI)将鲁商物质文化美化于艺。团队开发了《鲁商文化概论》等特色课程,融入“瑞蚨祥”“张裕”等百年鲁企案例,建设“鲁商精神”课程思政模块,打造鲁商文化教育微缩景观,开展专题讲座,全方位重塑学生商业价值观,解决了文化育人载体缺失的问题。
三阶强能:纵向贯通培养实战能力
据了解,此项目设计了“整体性、多阶性、递进性”的阶梯式人才培养进程,将培养过程分为筑基赋能阶、跨界赋能阶和实战领航阶三个阶段,构建从文化认同到实战转化的能力育成路径。
“我们基于SECI知识转化理论,由通识到专业,由统一到个性,循序渐进地进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项目组成员介绍道。数字化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团队开发了虚拟鲁商场景库,运用VR技术还原“周村古商城”等经典场景,开展高风险营销决策实训;搭建鲁商智慧营销云平台,集成“直播带货仿真系统”和“鲁货消费者大数据分析工具”,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实践体验和数字化创业营销技能训练。
三融破壁:横向协同汇聚育人资源
项目基于“协同”理念,构建了“多元化、网络化、一体化”的螺旋式资源整合场域,通过“三融协同”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三融协同即文化传承与专业教学融合、产业需求与教育教学融合、创业与就业融合。”项目负责人解释说。团队建立了产业需求动态调研机制,推行企业课堂与月度跟岗实习,通过师资交流、短期课程、专题讲座、实践实训等多种方式,加强高校与高校、政府、企业等六个层次的协同。此外,项目还创设了鲁商创客工作坊,实施双导师制,推行“企业命题-师生攻关-成果转化”模式,构建“校友导师-职业规划-创业孵化”闭环,打通从入学到就业的全过程。
数字赋能: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新场域
项目依托学校数字基座,构建了“文化传承数字化、能力培养平台化、产教协同生态化”三位一体的数字化育人场域。团队开发了VR鲁商文化微缩景观,数字化复原周村古商城等历史场景;建成“鲁商文化数字案例库”,集成60余家百年鲁企全周期数据;开发“鲁商伦理”数字微课,通过可视化时间轴与云端展馆实现文化动态传承,年均资源使用超1万人次。同时,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实施“线上文化筑基+线下专业固本”双轨教学,预习完成率达98%;研发的“鲁商智慧营销云平台”支持三阶递进实训,帮助学生完成数字化创业方案120余项。
云平台还构建了协同育人生态,实现校企师资、课程及项目在线协同;建立产业人才需求动态数据库,驱动课程迭代;上线“鲁商创业孵化云图”,整合青创会等平台资源,实现项目路演、融资对接全流程数字化。
推广应用成效显著,辐射影响广泛
经过多年实践,该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鲁商文化认同与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双螺旋提升,承担省级、厅市级创业训练项目近30项,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生学术课题109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学生获全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等省级及以上奖励96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0项;获批各类专利16项。
教师团队的教科研层次和水平也明显提升,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近30项,省级科研和教改项目40余项,发表SSCI、CSSCI等高水平论文1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0余部。
“鲁商基因·三阶三融:创业营销人才培养路径创新与实践”成果,成功推进了商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升级,为贯彻“两创”方针及促进大学生“双创”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范例。
(来源:山东现代学院)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