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高新区教师论坛以读书分享为主题,深化专业素养,聚焦《刻意练习》等书籍感悟,赋能教学实践。
九月书香浓,读书正当时。为深化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搭建思想碰撞与经验交流的平台,近日,济南高新区正逢红雪“正丰杏坛 育见未来”第二期教师论坛以“读书分享”为主题顺利举行。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共赴一场以书为媒、以育为魂的教育盛宴,用文字的力量赋能教学实践,用阅读的深度拓宽教育视野。
本次论坛由石倩老师主持,她强调:“阅读是教师成长的‘源头活水’,每一本好书都是一次与教育名家的对话,每一次分享都是一次教学思路的重构。希望通过此次读书分享,让阅读成为教师群体的生活常态,让思考成为教育实践的内在动力。”
语文组李新桐老师结合60分钟“导学用大课堂”模式,和大家分享阅读《刻意练习》与《在峡江的转弯处》这两本书的一些感悟,以及它们对语文教学的启示。她提到,前20分钟的“学”,要像科学家一样严谨,设计出有效的“刻意练习”路径,让基础能力的增长看得见。后40分钟的“导”与“用”,要像人文学者一样深情,用文本和陈行甲这样的生命样本,去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让核心素养的沉淀摸得着。语文课既要有知识训练的精度,又要有人文熏陶的温度;既要有科学方法的利器,又要有理想主义的明灯。让60分钟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语言与精神共同成长的沃土。
数学组张蕾老师作《刻意练习》与数学教学融合实践的分享,聚焦 “用‘刻意练习’重塑数学学习”。书中核心是破除天才神话,指出杰出源于长期有目的的刻意练习,其含明确目标、专注投入、即时反馈、走出舒适区四要素,还澄清 “一万小时定律”—— 关键在训练质量而非单纯时长。数学教学中,先分解子技能(如逻辑推理、符号运算),再设精准目标(如掌握三角形辅助线),借错题标准化整理与变式训练、“慢练” 拆解解题步骤,结合教师巡视、同伴互评、AI 批改等反馈,辅以反思日志培养元认知,最后提及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
英语组朱金睿老师以《从理论到课堂:让 “有效练习” 点亮英语学习》主题,聚焦《刻意练习》对初中英语教学的赋能。他强调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的研究推翻 “天赋决定论”,强调 “有方法的努力”;再阐释 “刻意练习” 是有目的、有反馈、突破舒适区的练习,非机械重复,并给出明确目标等四点建议。重点反思如何落地课堂,从词汇(练用法)、听力(精听 + 反馈)、写作(练片段 + 改错误)三方面对比普通做法与刻意练习设计。
理综组王韦韦老师以《刻意练习 点亮化学课堂》为主题,先指出传统教学局限与觉醒方向;接着提到将教学目标拆为具体任务并分层设定,提升课堂针对性;通过实验错误可视化、作业分类补救、师生对话实现即时反馈;借数字化实验、家庭小实验等突破舒适区;最后强调打磨教学细节,实现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跃迁,激发学生兴趣,达成教学相长。
文综组郭静静老师提出“刻意练习”以 “有目的练习、明确目标、即时反馈、突破舒适区” 为核心,为班级管理提供关键启示:其一,目标需拆解,将班级学风建设、习惯养成等笼统目标,细化为学生可落地的小任务,如 “每日 1 次课堂发言”“每周 2 次错题复盘”,降低执行门槛。其二,建立即时反馈机制,教师需及时点评学生学习成果与班级事务表现(如值日质量、小组合作),让学生清晰知晓不足。其三,引导突破舒适区,设计分层学习任务与班级挑战(如小组竞赛、主题展示),避免学生停留在 “已掌握” 的安逸中。其四,教师可践行刻意练习,持续优化管理方法,助力班级管理高效落地。
综合组李敏老师结合初中体育教学,针对立定跳远(拆解为预摆蹬地等三步)、800/1000 米耐久跑(个性化挑战目标)、仰卧起坐(纠正脖子发力,练腹部感知)、引体向上(分层设计练习)四大项目,结合即时反馈帮学生提升。同时反思学生练习不专注、教师反馈精力不足的问题,计划用小组竞赛和练习记录表改进。她强调,初中体育需用科学方法帮学生 “会练习”,而非拼天赋。
论坛最后,校长王若兰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正丰杏坛 ’是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第二期以读书分享为主题,既契合了新时代教育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也为教师们提供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希望全体教师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深耕阅读,将书中智慧融入课堂教学,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专业的能力,助力学生成长,书写学校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阅读是教育者的修行,更是照亮学生成长之路的光。论坛不是终点,而是以书为伴、深耕教育的新起点。教师们要把书中的智慧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师生对话,让阅读成为日常,让思考贯穿教学,在教书育人的路上持续汲取养分、稳步前行。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