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工程职院联合济南地铁等构建新育人模式,适配智慧城轨需求,实现校企协同,破解人才培养难题,形成可推广方案
随着“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战略深入推进,智慧城轨技术加速迭代,传统高职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培养目标滞后产业需求、实训场景脱离运营实际、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的痛点。在此背景下,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主动破局,联合济南地铁集团等龙头企业,探索构建“适配新业态·历练多岗位·保障双供给”特色育人模式,不仅破解了智慧城轨发展的人才供给难题,更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职业教育“山东方案”,为全国轨道交通类高职专业建设提供有力借鉴。
重构培养目标
培育复合型人才
“过去只教单一岗位操作技能,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智慧城轨的多场景需求。”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学院党总支书记刘燕坦言,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自2017年起开展深度调研,着手推进教学改革,边试边立,于2020年9月确立了以济南地铁订单培养为抓手,实施“适配新业态·历练多岗位·保障双供给”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基础能力+专业核心+新兴技能”三层课程模块: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车辆技术等核心课程外,依据岗位需求和技术应用,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智能化技术应用、数据处理、自动驾驶控制等模块),模块内融合理论与实践,强化技术应用训练;深度融入创新教育元素,增设创新思维、技术前沿等专题模块,突出强化数字化素养、智能化技术应用能力、复合岗位适应力及创新能力,确保输出人才精准契合智慧城轨前沿需求。
“现在不仅会操作设备,还能通过数据分析预判故障,这在以前的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已入职济南地铁的2025届毕业生章凯越说,这种“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让他入职后迅速适应了车站的工作需求。
打造实景课堂
实现校企场景无缝衔接
“实训室的体验再好,也想在真实地铁线路上练一次。”这是该校师生对实训教学的共识。为解决实训条件与运营场景脱节的问题,学校构建“虚拟仿真+实景实操”双实训平台:校内打造实景化“互联互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还原地铁车站、隧道、控制中心等全场景布局,可开展信号调试、应急疏散等模拟训练;校外与济南、青岛、宁波等地地铁企业共建多个实习基地,学生可轮岗参与车站运营、车辆检修、调度指挥等真实岗位工作。
“在实训基地,既能完成单一技能训练,也能实现各专业各工种综合演练和应急处置项目,比课本上学得更直观、更深刻。”曾参加世界职业学院技能大赛并获得银奖的学生盛宇恒表示,多岗位历练让他在赛场应对复杂问题时更有底气。据悉,该校轨道交通专业学生累计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实践超3000人次,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斩获奖项40余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银奖1项、铜奖1项。
深化政行企校协同
构建育人共同体
“人才培养不能只靠学校‘单打独斗’,必须形成企业深度参与的协同机制。”轨道交通系部负责人严善林介绍,学校创新建立“政行企校”四方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在合作机制上,学校专业群负责人挂职济南地铁运营公司总经理助理,企业总工程师、人力资源部长兼任系副主任,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与教学评价;在资源供给上,企业不仅投入实训设备,还派遣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在就业保障上,学校与济南地铁、青岛地铁等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近5年培养1000余名订单毕业生,实现真实岗位无缝衔接,企业满意度非常高。此外,学校还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创造经济效益300余万元,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超10000人次,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双向供给。
如今,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已形成显著示范效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2023年在山东省专业考核中位列第一,2024年被认定为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专业;轨道交通专业群2022年成为济南市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群,2025年升级为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实训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未来技术技能与中外交流人才国际训练基地”。安徽交通职业学院、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省内外院校先后借鉴其育人模式,相关经验多次在全国交通教育学会年会上作典型发言。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教育链深度融合。”刘燕说,学院也将持续优化“适配新业态·历练多岗位·保障双供给”育人模式,为交通强国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人才引擎”。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