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学段叠加或者相链接,而是育人基因的贯通与传承。”
在这里,学生可以与AI机器人一起踢足球、一起跳舞,也可以借助AI工具让学校教学楼变身为“毛茸茸的文创文具”……10月17日下午,人大附中校园变成了“流动的科学教育实验室”,包括人大附中等在内的海淀区中小学校纷纷摆起展位,呈现学校科学教育实践成果。
当天,“落实教育大会精神 推进科学教育工作会暨人大附中数智时代科学与工程教育创新实践研讨会”在此举行。围绕如何实现大中小幼科学育人贯通培养、破解科学教育“落地难题”等,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校长、教师进行了分享和研讨。
科学教育的全学段贯通如何实现?人大附中、人大附小和人大附幼的校长、园长现身说法,呈现了学校多维度的创新思考。
人大附中校长宓奇从课程、科研实践活动、发展指导和价值引领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学校的主要做法。在人大附中“六域·三层·两翼”的课程体系中,就包括数学与科学、工程与技术两个领域。同时,课程体系中有丰富的学科和跨学科课程群,其中不少是向外借力,与大学科研院所一起合作开设的。宓奇表示,人大附中与人民大学、北航、北理工、中关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设了多门科学与工程类大学先修课、大中衔接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
人大附小校长张冬梅表示,在大中小幼创新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的格局当中,小学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搭建丰富的课程平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营造呵护好奇心、激发想象力、培养探索欲的教育生态,形成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过程至关重要。”
她提到,学校构建了基础、拓展、提升三级课程,旨在夯实基础、激发兴趣、培养特长,“通过大中小一体化、跨学科、人工智能赋能等多条路径来开展实施。” 在优化育人环境上,人大附小建设了包括创客中心、未来空间在内的将近3000平方米的数字化校园科技园,为孩子们提供了探索的场地,让孩子们不出校园就能体验到科技创新的发展。
“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起点,幼儿教育的科学启蒙不只是知识的初级渗透,更是好奇心的守护、探究习惯的培养,是为孩子未来成为创新人才筑牢根基的第一块基石。” 人大附幼园长郑宇红介绍,幼儿园充分尊重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构建了未来科学家课程体系,在教育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融合一日生活、自主游戏、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儿童启蒙路径。
她举例,科学启蒙源于生活,一日生活中的瞬间也可能是科学启蒙的契机,“比如从自然角的植物出现了枯萎现象,到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浇花器,我们引导孩子们在真实的问题中去思考,在动手尝试中去创造,让他们感受到科学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解决生活问题的方式,使孩子们在朴素的生活场景中萌发探索的兴趣。”
“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学段叠加或者相链接,而是育人基因的贯通与传承。”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主持工作)钟真强调,要“科学与人文并重”,推动高校科研资源向基础教育下沉,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融入各个学段的教学当中,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构建科教协同的实践生态,通过开放实验室、提供科研导师、共建创新工坊等方式,为中小学提供真实的工程性实践资源。
记者注意到,在众多嘉宾的分享中,科研实践活动成为高频词。与此同时,一份由众多教育专家、学校、学生和企业共同启动的倡议正式发出:倡议每位学生每年完成一项科学实验,探访一次科技馆,聆听一场科学讲座;倡议每位学生每年阅读3-5本科普书籍;倡议每位教师每学期开展跨学科的活动……
当天,首届海淀区中小学智能未来邀请赛方案正式发布,为青少年搭建科创展示平台,进一步完善科学教育“实践-竞赛-成长”的支撑体系。活动方邀请未来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工程师们积极参与,在智能艺术生成、向善智创应用和智能算法挑战三个分项中晒出自己对未来的想象和思考。
据悉,下一步,海淀区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深化科学教育改革,推动更多高校科研资源、企业技术资源转化为基础教育育人资源,培育科学教育优质课程与典型成果。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