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记者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清江外国语学校获悉,该校从今年9月起开设了“非遗课”,让学生体验土家织锦制作过程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发扬民族文化。
压线、勾线、纺织……学生们三五人为一组,围在织布机周围,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土家织锦“西兰卡普”。11月25日,记者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清江外国语学校获悉,该校从今年9月起开设了“非遗课”,让学生体验土家织锦制作过程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发扬民族文化。
学生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西兰卡普”。图/受访者供图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2005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程中体验劳动之美,宣恩县清江外国语学校在初中部、高中部开设了“西兰卡普”设计与制作课程。
该校高中部校长助理侯诚告诉记者,“非遗课”属于选修课,每周一次,时长为2小时。开课以来,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非遗课’上课时,就连没课的年轻老师,都想去蹭课玩一玩。”
侯诚介绍,该校地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学生90%以上是少数民族。学校位于山区,先天条件有限,不像城里的学校那样有条件开设钢琴、拉丁舞等课程。因此,学校基于自身的民族优势和地理优势,打造民族文化课程,让学生拥有和平原地区学生不一样的体验,培养民族文化的“接班人”。
课程筹备前期,学校选派了两名美术教师跟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学习了小半年时间。此外,学校购置了多台织布机,供学生们操作、使用。
侯诚表示,为了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传承民族文化,该校还开设了舞狮舞龙、中国舞、皮影戏、中国武术等课程。此外,还排练了“非遗”课间操,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民族文化。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