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毕业致辞火了,华东师大教授汤拥华:爱刷短剧也爱三秒钟的寂静

:2025年07月09日 新京报
分享到:

“不用那么急于求成,好比读一部厚重的作品,不是读到最后一页才有价值,而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与自己对话,不断更新自己的经验。”

“这个世界足够大了,一定可以容纳一些想不开的人吧?这些想不开的人选择了中文系,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想不开的呢?”最近,因为一篇不足2000字、短短7分钟的毕业致辞,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汤拥华“火”了。

在这篇名为《像我们这样想不开的人哪》致辞里,既有“五十万咖啡厅”“镇北王穿越”等网络短剧热梗,也有温暖、接地气的表达,让汤拥华收获了无数网友的点赞和关注。有网友留言“文字安抚人心”“太可爱了”,有人感动到“有一点想哭”,还有人感慨“中文的魅力莫过于此”“世界需要文科”。

突如其来的关注让汤拥华有点无措,“就像摸鱼的员工在单位年会时抽了个大奖,以后就都让他发言了,其实他也不知道怎么抽到大奖的。”

从教近二十年,汤拥华对文科教育的变革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他爱刷短剧,也常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分享AI创作的小说,他希望同学们在人工智能时代依旧能够沉下心磨炼“听说读写”能力,发现生活中那些“三秒钟的寂静”,感悟文学抚慰心灵的魅力。

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25届毕业典礼上,汤拥华作为教师代表致辞。图/华东师大中文系官方微信公众号

一个“兴趣浓厚的外行”

“大学文科的教师,还有中小学不甘心只讲知识点的教师,常常感觉就像是坐在咖啡馆里接受审问,对面一身贵气的阿姨满脸怒气,啪地丢过来一张卡:给你五十万,离开我儿子!这个时候是真屈辱啊,五十万,少个零就直接扔回去了,多个零就留下了,这不多不少,咋办呢?”

在致辞中,汤拥华化用了网络“霸道总裁剧”中常见的场景,调侃文科教师日常教学中面临的窘境。这位闲暇时间爱刷短剧的中文系教授,没有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反而在开场就描绘了一个画面感十足的网剧桥段。

在2025年初给“文艺批评”公众号撰写的2024年度私人阅读报告中,他曾这样解释自己喜欢看短剧的理由,“我虽然是大学教师,但跟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读书并不是我打发时间或者拥抱生命的主要方式。一开始还有点羞愧,眼睛老花之后就开始理直气壮。如果问我2024年看过什么短剧,倒可以说上一堆。”

汤拥华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开始看短剧,此后,刷短剧也成了他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就像有人喜欢玩游戏,有人喜欢种花,我就是看短剧。”

对于短剧,汤拥华说自己是一个“兴趣浓厚的外行”,“有时候有约稿或者征文会讨论短剧的问题,写文章也会加入一些短剧的元素,用短剧的内容替代平时讨论严肃问题的一些词汇。要写文章就不能看得太马虎,所以我现在经常刷剧。”遇到印象深刻的点或者特别有新意的地方,汤拥华还会做笔记。

给学生上课,汤拥华有时也会分享自己看短剧的心得,并把短剧作为课堂分析的素材,“一讲短剧就有学生笑。无论是否看过短剧,同学们都能理解其中的人物设定,可以很快地给出回应。”

在汤拥华看来,虽然呈现形式不同,但短剧中有些内容会跟传统文学形成非常有意思的关联。

“比如短剧如何呈现爱恨情仇,用什么方式展示人物内心的冲突和力量?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如何呈现这些?”在汤拥华看来,短剧中那些看似幼稚的、庸俗的幻想中也夹杂着生而为人的温度,“我们仍然可以借着短剧去理解人的情感,理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短剧的叙事结构、短剧全方位感知方式的构建、如何与观众形成情感互动……“这些在原来的文学研究领域中,有些理论已经涉及,但可能没有说透,借助短剧这种新的文学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把理论讲活讲透。”

为文科辩护的声音应该出现在跟帖上

“羡慕那些以后要去做中小学语文老师的人,因为有知识点可以教;同情那些想不开非要去当大学老师的人,现在做大学文科的老师可太不容易了!”汤拥华用这样的方式调侃着文科教师的“艰难处境”。

从踏上教师岗位至今,汤拥华已在高校度过了近二十年时光。在获取知识如此便捷的当下,大学课堂应该是什么样、教师应该如何做?汤拥华认为,当老师不再是某一个独门知识的掌握者和传授者,在大学课堂上,“我们要展示自己处理各种信息、吸纳各种知识同时转化成真正有价值见解的能力。”

“无论是分享自己的生命体验还是阅读体验,一定要跟学生有关联。”在汤拥华看来,不同时代的大学课堂都会面临挑战,但这恰恰是文科得以展现独特思想光辉的时刻。

与此同时,汤拥华也承认,从自己的观察和教学体验来看,这些年文科的处境的确不太好。“文科知识在传授和理解上,门槛没有理科那么高,在很多时候,学生会感觉文科知识的传授模式更多的是自学,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少,可以从其他途径获得更加优质的资源,所以大家会有对文科存在的怀疑。”

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全球范围内部分高校的确出现了文科专业招生规模缩减、报考热度下降的现象。汤拥华表示,“文科无用论”背后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就业问题,二是社会需不需要文科。

众多网友通过毕业致辞对这个公共话题的讨论让汤拥华十分感动,“为文科辩护的声音不应该出现在主帖上自说自话,而应该出现在跟帖上。借助这篇讲话,大家有了一个契机一个平台,无数网友互相声援,大家互相有共鸣就可以了。”

在汤拥华看来,人工智能的确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在很短时间内创作作品,但它创作不出最好的作品。“在课堂上,我也跟学生们分享过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我们分析后发现,AI写的小说读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虽然有画面有对话也有逻辑,但就是无法打动人。”汤拥华表示,文学作品想要吸引人是有窍门的,但目前的人工智能显然还未掌握这个窍门,“人工智能就像一个聪明但是生疏的新手,缺乏真正的发现和创意。”

未来要培养什么样的中文人?汤拥华用“读、听、说、写”四个字进行了概括。

“首先是读,中文人是专业的读书人,一定要有很强的阅读能力。”汤拥华将阅读能力分解为高阶阅读能力、批判性阅读能力和跨界阅读能力,“高阶阅读能力就是要有读困难的书的能力,这永远是我们吃饭的本钱。同时,不管读什么,都要琢磨,写得好、好在哪,写得不好、不好在哪。”汤拥华表示,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可以转化为进入社会之后的思考能力。

听则代表跨媒介接收信息的能力,要有在各种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说代表着信息传达,要有不断吸纳更新和转化为现代生活经验的能力;写则包括以论文写作为代表的专业写作能力和以文学写作为代表的综合写作能力。“‘读听说写’其实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基础能力,不同的时代下,当然会有新的内容进来。大学文科的发展也一定要遵从专业发展和教育的逻辑,不能外面环境变化了就要跟着变。”汤拥华说道。

发现生活中那些“三秒钟的寂静”

“在一首诗中给我三秒钟的寂静,我就能在其中写出满天的乌云。”汤拥华将已故作家胡续冬的这句诗作为毕业致辞的文眼,这也是他最想跟学生们说的。

即将离开校园奔向社会的毕业生,希望从老师的演讲中获得什么?这是汤拥华在写毕业致辞时一直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是打气。我们不需要连篇累牍地告诉大家什么是有价值的,而是要分享我们本来就很珍视的,并且形成共鸣。”

“从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在别人的眼中就是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他本身就已承受着压力,守护着内心的想法,老师要做的是发现这一点。”

在被人吐槽大学无用之时,有些人会突然回忆起大学里曾经经历的快乐时光。在汤拥华看来,这样的时刻就是“三秒钟的寂静”,大学时光蕴含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即便未来在社会中可能遇到种种困难,曾经得到的温柔对待也会给予我们力量。

同时,人与人之间的感动就发生在这“三秒钟”之内,“我们会忽然感受到共鸣,不是为那些我们没有做到的事情,而是为那些我们本来就珍视的事物。不是未来我们要怎样,而是我们本来就怎样。”

对于那些即将奔向大学校园的准大学生,汤拥华建议一定不要浪费大学里的自由时光,“不要为了以后所谓的保障,就把自己的路走窄了。去做那些之前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去看自己想看的书。不要只听跟自己的专业直接相关的讲座,不要只跟自己专业的人来往。”

此外,他还希望同学们要有耐心,“不用那么急于求成,好比读一部厚重的作品,不是读到最后一页才有价值,而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与自己对话,不断更新自己的经验。”

正如他在毕业致辞中说的那样,“回头想想,我们的老师教给我们的东西,我们的老师的老师教给我们的老师的东西,以及未来你们作为老师教给学生的东西,之所以很多不太像知识点,是因为它们都是为了那些怎么也想不开的人和怎么也想不开的事!明明能够像别人那样想开却又情愿自己想不开,明明自己想不开却又希望别人能够想得开,知道别人想不开却又希望别人想不开的时候能够过得好,才会需要爱,需要文学,需要我们呀!”

[我要纠错]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这个 世界 够大 一定 可以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因毕业致辞火了,华东师大教授汤拥华:爱刷短剧也爱三秒钟的寂静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