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教师暑期赴企业实践,将理论与应用结合,推动教学与产业对接,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
7月的山城,热浪翻滚。一大早,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智能交通技术专业带头人李正东教授已从江北跨过嘉陵江,迎着朝阳赶往沙坪坝区梨树湾工业园区。这个暑假,他的身份已从教授“切换”成了重庆智影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员工”。
走进企业研发中心,巨大的三维数字孪生系统正在实时模拟城市交通流。李正东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告诉记者,数字孪生技术将书本上的理论变成了“会呼吸”的立体模型,信号灯优化方案在这里能“秒级验证”实施效果。
一到公司,李正东就和企业团队泡在一起,时而对着电脑调试程序,时而围着设备记录数据。从方案论证到运行测试,工位上的纸质笔记本已记满大半本。
这样的“变形记”在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已持续近10年。今年暑假,120多名专任教师组成“暑期特训营”,分赴50余家企业。在人工智能企业,青年教师们围着机械臂讨论编程逻辑;在新能源汽车车间,实训教师正记录电池组拆装要点……处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学习场景。
该校党委副书记刘林翻开厚厚的实践档案向记者介绍道,自2016年起,学校将教师企业实践纳入“必修课”,绘制“双师型”教师成长路线图,职称评审时“实践经历为必要条件”。如今,90%的专业课教师手持“双师”证书,带出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预定”。
在举办方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支持下,学校构建起“校企命运共同体”。该校副校长马莉指着桌上的校企合作网络图说:“教师带着教学问题去,带着技术方案回,课堂与车间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
夜幕降临,李正东还在与企业工程师激烈讨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在灯光下泛着光……这个夏天,山城教师们的“充电”故事仍在继续。(本报记者 杨国良 通讯员 刘胜江)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