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卢柏州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菏泽市曹县韩集镇曹楼小学教师 向缘
翻开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仿佛走进了一片教育的田野。这里没有精致的教育盆景,没有刻意修剪的景观树木,有的只是自然生长的花草,以及一位农人俯身劳作的背影。李老师的文字朴实如泥土,却蕴含着滋养生命的力量。在这个教育日益“功利化”的时代,他的教育实践给了我们另一种可能——班主任工作可以不是疲于应付的苦役,而是充满创造乐趣的耕耘;教育可以不是追求速成的竞赛,而是静待花开的守望。
李镇西笔下的班主任形象颠覆了许多人的刻板认知。在他的教育叙事中,班主任不是威严的管理者,而是与学生共同生活的“同路人”;不是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会犯错、会迷茫、会反思的普通人。书中有一个故事特别打动我:李老师一次因借改正液恰好发现那位女生在抄同学作业而勃然大怒,第二天因班上另一位女生的来信而愧疚不已,事后为了挽回自己的“教育失误”,“决定用自己的尊严挽回学生的尊严”而面向全班做深刻检讨。这种不掩饰瑕疵的真诚,恰恰展现了教育者最可贵的一面——我们不是在扮演教育者的角色,而是在真实地生活,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共同成长。李镇西用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状态不是教师高高在上地“塑造”学生,而是师生平等相遇,彼此成就。
教育最动人的力量往往来自于那些“不完美”的真诚时刻。李镇西书中那些最打动人心的故事,几乎都不是精心设计的“教育案例”,而是教育过程中自然涌现的真实片段:因为一个“滚”字而独自打扫的惩罚,他与叛逆少女的QQ长谈,班级失败后师生的共同检讨。这些“不完美”恰恰构成了教育的生命力,因为它们展现了真实的人与真实的关系。相比之下,那些追求“完美”展示的公开课、精心排练的主题班会、过度包装的德育案例,虽然技术层面无可挑剔,却常常缺乏教育的温度与深度。教育的真谛或许正在于此——它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段师生共同经历的、充满意外与惊喜的生命旅程。
李镇西的教育智慧还体现在对“慢教育”的坚持上。书中记录的许多教育案例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一个问题学生的转变可能需要一个学期甚至更久,一个班级文化的形成往往要经历反复的波折。这种“慢”不是效率低下,而是对生命成长规律的尊重。就像农人知道拔苗助长的危害,真正的教育者也明白某些成长需要等待。书中“怎样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这一节里,为了赢得有着很严重的自闭问题的黄雅韵同学的信赖与聊天的机会,李老师在书中写道“为了这个机会,我等待了几乎一个学期。”就是这样一句看似平平无奇的一句话却真真切切地打动了我,因为等待的背后道出了教育的深邃——不是所有的教育行为都要立竿见影,适当的留白和等待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智慧,而这份教育智慧的来源,正是出于对教育的热爱!
《做最好的班主任》中最打动我的,还有那些看似平常的班级生活细节。李镇西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教育壮举”,而是珍视日常教育生活中的点滴:班会课上关于是否制定“班规”的讨论,面对“制度”和“班规”监督的师生平等、言出必行,为了转化“后进生”持续几个月的耐心“较量”。这些平凡时刻构成了教育的底色——“真正的教育往往发生在最不经意的时刻”。这种对日常生活的重视,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教育不是偶尔为之的特别活动,而是渗透在师生共同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当我们的教育被各种“特色活动”“创新项目”填满时,或许应该回归这种朴素的认知:教育即生活。
阅读《做最好的班主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位优秀班主任的经验分享,更是一种教育生活方式的呈现。李镇西老师用他三十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班主任工作可以不是消耗生命的重负,而是丰富生命的途径;教育可以不是外部强加的任务,而是内在价值的实现。班主任的价值不在于获得多少荣誉,而在于是否真诚地陪伴了生命的成长,是否对每个生命都倾注了真心。这种回归本真的教育观,正是当下教育最需要的精神资源。
合上书本,我仿佛看到李镇西老师依然在那片教育的田野里耕耘,不疾不徐,不骄不躁。他的背影告诉我们:教育不是制造产品的流水线,而是培育生命的生态园;班主任不是管理岗位上的官员,而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同行者。在这片田野里,最重要的不是速成的产量,而是土壤的肥沃;不是一时的花开,而是生命的茁壮。这或许就是“做最好的班主任”的深层含义——最好的教育,永远发生在真实的生活里,在真诚的关系中,在真心的交流间。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