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实践队赴潍坊市诸城市百尺河镇,与朱村社区、农机合作社三方合作,以无人机植保等技术助力农业现代化,开展科技助农。
潍坊市诸城市百尺河镇,地处胶东半岛腹地,是鲁东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重镇,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超 10 万亩,农业现代化水平居全市前列。其中,朱村社区作为百尺河镇农业发展的核心社区,辖内包含 5 个自然村,常住人口 2300 余人,耕地总面积达 8500 亩,以玉米、小麦、花生为主要作物,农户占比超 90%,既有传统家庭承包经营模式,也有 35% 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参与规模化种植,是当地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 的典型。
为深化“产学研用”落地基层,响应“科技助农、校地协同”号召,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天巡农翼”实践队携智能农业技术方案而来,在百尺河镇开启了一场校企社联动的乡村振兴实践。
共话助农新篇校企社三方座谈锚定合作坐标
诸城市朱村社区书记 张振亮
诸城市百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王志海
实践队抵达百尺河镇后,首站便与朱村社区书记张振亮、诸城市百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志海在会议室展开深度座谈。会上,王志海详细介绍了当前农业生产的规模、机械化程度及面临的痛点——如农药喷洒效率低、田间管理精细化不足等;张振亮则结合村民需求,提出了对科技知识、惠农政策普及的迫切需求。实践队成员结合专业所长,围绕无人机植保、智能化田间监测等技术应用展开交流,多方就“科技赋能传统农业”达成共识,为后续实践活动锚定了方向。
实践队领队结合学院在智能农业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校、企、社三方联动”合作构想:校方提供技术支撑与人才培训,合作社负责技术落地与场景验证,社区协调资源保障与需求对接,形成“技术研发—田间实践—成果转化”的闭环。三方围绕无人机植保技术推广、农机智能化改造、农业数据监测系统搭建等具体方向深入研讨,最终明确以“短期技术帮扶+长期合作共建”为路径,推动科技资源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
实地探访学农情走进合作社触摸现代农业肌理
为让技术方案更贴合实际,合作社负责人带领实践队沉浸式探访生产全链条。从配备温湿度传感器的标准化粮库(可实现粮情实时预警),到采用光伏照明的粮食晾晒场(年节能30%以上),从生物有机肥存储区到智能播种机、自走式收割机等大型设备停放区,队员们逐一记录生产环节的技术参数与操作流程。“化肥配比需根据土壤检测数据动态调整,目前还是凭经验为主”……负责人的细致讲解,让队员们对“技术落地必须扎根田间”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为后续方案优化提供了精准依据。
靶向施策绘蓝图校企社协同敲定技术落地细则
结合座谈与调研信息,实践队联合合作社技术骨干、社区农业专员召开三方专题会,连夜制定《科技助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三项核心合作:一是校方牵头开展“无人机操作技能培训”,参数调试及应急处理,同步提供设备维护手册;二是共建“田间智能监测点”,在3块示范田安装土壤墒情传感器,数据实时传输至合作社终端,指导精准灌溉与施肥,预计可节水20%、减肥15%;三是优化农机调度算法,根据地块位置、作物类型、天气预测生成最优作业路线,提升农机利用率30%以上。社区则承诺协调示范田地块与培训场地,让“纸上蓝图”有了明确的落地时间表。
科普宣讲进基层把科技、政策送到群众心坎里
“大家看,这是无人机的雾化喷头,雾滴直径能控制在 50-100 微米,比人工喷雾更均匀,还能减少农药浪费……” 在朱村社区的宣讲点,队员们用展板、短视频和实物拆解的方式,向围拢的社员与村民讲解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技术原理。
政策宣讲环节更是热闹。队员们结合 2025 年农业新政,用 “大白话” 解读:“种玉米的乡亲注意了,今年玉米每亩补贴提高到 120 元,比去年多了 20 块,而且秸秆还田每亩再补 30 元,两项加起来,种 10 亩地就能多拿 1500 元!”“买无人机除了单机 30% 的补贴,咱朱村社区作为‘科技助农试点’,还能额外申请 5% 的地方配套补贴,相当于花 7 万块钱的设备,实际只要掏 4 万 5!”“还有农业保险,现在玉米完全成本保险保费每亩只要 28 元,政府补贴 80%,自己只出 5 块 6,要是遇上天灾减产,最高能赔 1200 元一亩!”
卫生健康板块,队员们结合夏季农耕特点,普及 “高温作业防中暑”“农具消毒防疫” 等知识,发放《田间劳作健康手册》;文化宣传环节,通过 “移风易俗小故事” 倡导文明祭扫、节俭办事。村民们的提问络绎不绝,队员们一一解答,还留下了 “技术服务热线”,承诺后续持续答疑,让科技与政策真正 “听得懂、用得上”。
“翼”动田间无人机植保技术的精准实践
眼下正是玉米拔节期,株高约 80cm,正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节点。科技助农的核心环节在田间展开。实践队操作的大型植保无人机搭载 RTK-GPS 差分定位系统,定位精度达厘米级,配合毫米波雷达实现地形跟随,可自动规避田埂、树木等障碍物。
“来,王大叔,您看这个地面站终端,咱先输入玉米株高 80cm,喷雾流量调 1.2L/min,飞行速度 4m/s,这样药液既能打到叶片背面,又不会因为飞得太快漏喷。” 队员手把手教村民操作,从航线规划到参数设置,连 “Z 字形” 飞行能减少重喷漏喷的原理都讲得明明白白。烈日下,队员们分组行动:一组调试设备,确保无人机状态稳定;一组带村民实操,从开机校准到应急停机,每个步骤都亲自示范;还有一组记录数据,实时反馈作业效果。
此次共为朱村社区 52 户村民的 200 亩玉米田完成农药喷洒,作业效率达 15 亩 / 小时,较传统人工(1.2 亩 / 小时)提升 12 倍,仅用 14 小时就完成了原本16、7小时的工作量,节省时间 153 小时。通过精准喷雾,农药利用率提升 30%,每亩玉米田节省农药成本 15 元,200 亩共为村民节省成本 3000 元。
人机协同除杂草在实践中读懂“科技与人力的共生”
完成无人机大面积农药喷洒后,队员们手持锄头走进田间,对田垄边缘、作物根部等无人机信号盲区进行人工除草。烈日下,队员们弯腰作业,汗水浸透衣衫却始终保持着有序的节奏。这场劳作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高科技”并非对人力的完全替代——机器的精准性需要人力弥补细节,人力的效率则需科技提升上限。这种“人机协同”绝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农业生产中“技术理性”与“实践智慧”的深度融合。队员们在泥土与汗水的交织中,真正读懂了课本上“精准农业”的深层内涵:科技助农既要“仰望星空”深耕技术研发,更要“脚踏实地”扎根田间地头,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破解生产难题。
一纸感谢信见证校地同心的温暖回响
实践活动收官之际,诸城市百尺河镇朱村社区与诸城市百兴农机专业合作社代表全体村民,向“天巡农翼”实践队递交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你们带来的不仅是无人机、传感器这些‘硬技术’,更带来了高校服务基层的‘软担当’。校企社联手的模式,让我们对‘科技兴农’有了更具体的期待。”
此次“三下乡”,“天巡农翼”实践队以校企社协同为纽带,让智能农业技术在百尺河镇的土地上落地生根。未来,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将以此为起点,持续深化与地方的合作,让更多“实验室成果”变成“田间地头的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与科技力量。
(来源: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