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以工匠精神投入教育,精雕细琢学生心灵,创新教学方式,与人工智能同频共振,培养新时代人才。
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山东省枣庄市第二中教师 殷峰
“工匠精神”本质上是对职业的敬畏、对品质的执着、对创新的追求。“工匠精神”从来不是某个行业的专属,它是对极致的执着追求,是对创新的笃定坚守。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将这种精神融入教学日常。作为一名常年深耕高三一线的教师,我深知,三尺讲台便是我的“匠心工坊”,莘莘学子便是我倾注心血雕琢的“得意之作”。既要以匠人之心雕琢学生心灵、培养新时代人才,又要以创新之力探索教育变革,让工匠精神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需求同频共振,以师者匠心培育能托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栋梁之材,才是我们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最鲜活的注解。
深耕讲台,以“精工”守教育之本
董仲舒曾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廉洁从教、精心育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我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一名思政教师,平时注重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用、学而行,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多思多想、学深悟透,以实际行动坚决拥护“两个确立”,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并切实将思想政治学习成果融入到班级管理中去,体现到教学工作上来,转化为推动教育工作的强劲动力。
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对细节的极致研磨。高中教学要始终践行“把平凡做到极致”的准则,因为在备课中,恰似精密仪器的调试,每一个知识点的阐释、每一道习题的甄选,都牵动着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要坚持“每堂课都是精品”的理念,课前研磨教材时,逐字推敲课标要求,设计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链,将抽象的知识点拆解为学生触手可及的生活案例。课堂讲授时,紧盯学生的眼神反馈,灵活地调整节奏,用诙谐的类比消解学习难点。课后批改作业时,不仅关注答案正误,更在错题旁写下具体的改进思路,通过个性化评语与学生对话,帮助其建立成长信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被珍视”的温暖。
为改变学生对政治课传统的“枯燥”的坏印象,我力求变死为活、变枯燥为幽默,做到“寓教于乐”,打造轻松活泼的教学风格,使学生都喜欢上我的政治课。每次上课我都提前几分钟进教室,热情地与学生交流,或点拨指导,答疑解惑,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逐渐形成自己轻松活泼的教学风格:有时用时事政治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时在课堂上开展竞赛营造氛围;有时用幽默故事、小笑话讲授哲学原理,在一片笑声中,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总结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写了一些论文,如《政治课,想说爱你很容易》、《浅议分配四问题》、《巧用主体定位法》等。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作为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视作“精工细活”潜心经营。班主任工作犹如演员进行角色的创作一样,必须要有十八般武艺,根据课堂的时机、教育的需要演绎不同角色,表达不同情感,采用不同的方法。每个学生的性格特质、学习习惯、家庭境况,我都收录在专属的“成长档案”中:对内向的学生,用纸条传递无声的鼓励;对偏科的学生,要协调科任老师定制个性化提升方案;对情绪波动大的学生,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利用课间闲暇时间,静静倾听他们的压力与困惑,陪着他们体味生活的滋味,和他们一起成长。有种情怀叫“牵着蜗牛去散步”,教育的“精工”,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用耐心与细致,守护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成长节奏。
破局求变,以“创新”应时代之需
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思维的驱动,更离不开有创新能力的人。学校是锻造人才大熔炉,课堂是提高学生素养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需要从理念、方法和环境等多方面入手。
在“双新”(新课程、新教材)改革背景下,我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尝试将改革创新融入学科教学,将课堂主导权适度交给学生,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大胆质疑。首先要允许“犯错”,告诉学生创新过程中失误是正常的,重点是从错误中总结经验,避免因怕出错而不敢尝试。其次是营造支持创新的环境,不再以单一的分数评价学生,而是关注其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出新想法的勇气。还要鼓励个性化表达,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即使观点与常规不符,也先倾听再引导,保护其好奇心和独特思维。
我主动跳出“高考重应试”的思维窠臼,在课堂上探索更生动的教学路径。用思维导图串联知识脉络,让学生在逻辑推演中触摸时代变迁;用小组辩论探讨社会热点,让政治课堂与现实生活同频共振;甚至尝试引入简易AI工具,引导学生用数据可视化技术解析问题,在实践中感知科技的力量。问题导向式教学,以真实问题或复杂情境为起点(如生活中的难题、学科前沿疑问),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寻找解决方案,而非直接灌输答案;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界限,比如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数学与工程结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综合创新能力;重视实践与体验,通过课题、项目制作、社会调研等,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尝试创新,例如让学生设计理财方案、策划校园活动等。同时提供资源支持,比如开放校史馆、推荐创新类书籍或赛事,让学生有机会将想法付诸实践。通过这些方式,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勇气,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输送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作为备课组长,我深谙“独行快,众行远”的道理。为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开拓创新,引领青年成长,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扶上马、送一程,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达到教师队“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高”的目标。为此我组织教研组认真学习并制定教学计划,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常规,集思广益,认真研磨好每一节课;我牵头成立“青蓝工作室”,每周开展二次集体备课,带领年轻教师逐节打磨教案;每月组织一次“创新课堂展示”,鼓励大家尝试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形态;每学期整理一本“教学创新案例集”,将实践中沉淀的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方法。看着年轻教师从“照本宣科”到“游刃有余”的蜕变,我愈发深刻感受:育的创新从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向着共同目标,持续突破自我的征程。
守正创新,以“初心”筑强国之基
人工智能时代,虽有人质疑“机器是否会取代教师?”但我始终坚信:工匠的价值,在于为作品注入“灵魂”;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有温度、有思想、能创新的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即便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仍要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伦理判断力与创新能力等新型素养,同时不放松对学生阅读、推理、人文与道德素养等基本功的培养。还要明确AI技术的应用边界与伦理考量,坚持透明度、公平性、可追溯性三大原则建立教育人工智能运用机制,确保技术发展不偏离人类的伦理轨道,不背离教育的本质。
未来工作对社会和情感技能等要求提高,教育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社会情感能力和自主规划能力,所以要不断创新教育目标与内容,变革教学方式与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我在使用人工智能助教时,以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学习方法创设学习模块,培养学生跨界整合能力。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习惯,利用人工智能实现课程个性化定制,将教学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借助虚拟现实等技术,使思政教学从物理空间拓展到多维空间,或对思政理论进行形象化诠释,开创主客体“共在”模式。还可通过AI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在价值塑造与创新潜能的评估中,重点强化学生适应新时代的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事业。”作为新时代教师,我将以“创新”为风帆,推动教学变革;以“匠心”为锚点,坚守育人初心。唯有如此,方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能以人文精神驾驭技术的“新质生产力”人才,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从晨光熹微的早读课,到灯火通明的晚自习,高中教师的每一天都在重复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我们或许没有大国工匠那样震撼人心的成果,但当一批批有志青年带着扎实的学识、创新的勇气、担当的精神走进大学校园,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后备力量时,你便会懂得:师者的匠心,早已融入学生的成长轨迹;而我们的梦想,正在千万个年轻生命的绽放中,向着强国的方向,坚定前行。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