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教师获“最美教师”称号,赴疆支教群体获肯定。他们扎根西部基层,培养万千学子,感召更多青年投身教育。
他们,在晨曦暮色中点亮智慧的星光;他们,在讲台方寸间托举成长的梦想;他们,在强国征程中书写奋进的担当。教师——以丹心化作春风,为伟大祖国播撒希望的种子。
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24名教师和保定学院毕业生赴疆任教群体代表入选全国“最美教师”称号。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的教育故事,读懂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
最美师生情
2000年的夏天,15名河北保定学院毕业生向西北进发,赴新疆且末县任教。
数千里之外的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干燥而多风沙,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这些青年教师眼中,倒映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25年时光,被一个个课堂“填满”——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班,让学生在朗读唐诗宋词中感受语言韵律;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在红色故事中感受革命文化的厚重;牵线河北唐山,开展“手拉手”活动……
老百姓记住了他们:李桂枝老师爱生如子,王伟江老师走遍每个乡镇做家访……这批志愿者累计培养7700余名各族学生,帮助4000多人圆梦大学,更有超过3300名学生受到他们影响,学成归来投身家乡建设。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感召下,在队员们感人事迹的激励下,一批又一批青年循着他们的足迹而来。
土地,会记得播种的人。
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西藏山南,有一位“侯老师”。2011年,安徽省利辛县第一中学教师侯纯广奔赴新疆和田支教,他自创“通用语+化学术语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他采用“循环复习法”,在讲授新知识时巩固旧内容,确保学生能跟上进度。2022年,他再次请缨去西藏山南,组织开展山南市联合专题教研,助推当地化学教学水平提升。
在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潘店镇大辛庄小学,家长都知道“任老师”。2014年,任明杰到大辛庄小学当特岗教师。当时,村小条件艰苦,任明杰补墙壁、修窗户,但他深知,更要“补”的是教学质量。他以阅读引领学生,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记录学生成长点滴,倾听学生心声;写下280万字从教日记,不断向研究型教师迈进……
这片土地上,他们是坚韧的根。
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索伦中学教师刘玉忠初到学校时,因学校床位不够,他一度睡在学校的办公桌上。“城里不缺老师,村里的娃娃需要我。”40年间,刘玉忠扎根在索伦河谷的边境线上,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创新,通过学生互助激发学习内驱力,大大提升教学质量。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良田中学教师秦春娟,在山区讲台上扎根。她立志用知识改变山区学生的命运。秦春娟从几台老旧的计算机“起步”,建起计算机教室,推动农村远程教育项目落地,带着学生获得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一等奖。
这片土地上,他们,是清冽的泉。
悠悠笛声,飘荡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教师肖惠文教学生们吹笛、制笛技艺,让美育扎根乡土,浸润山区孩子心田。
琅琅书声,回荡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教师黄俊琼用阅读“点灯”,让山里的孩子“手中有书、心中有光”。
婀娜舞姿,闪耀在西藏山南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古桑曲珍成立西藏首个“岗拉梅朵”残疾人艺术团,领着特殊儿童舞出自信精彩的人生。
“最美教师”,美的是师生情,甜蜜、深沉,平凡而伟大。
最美育人心
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如星火,做学生的引路人。
“我要用数学之光为学子点亮人生。”天津市蓟州区第六小学教师孟庆阳倡导“润悟数学”:在位置与方向课上,他将空间观念与王二小的故事融合;折线统计图课后,他让学生用图表呈现祖国发展成就……他将数学教育与思想引领有机融合。
“铸品先铸魂,炼钢先炼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教师马琼将课堂打造成专业教育与人格锻造的“冶金反应堆”:原料准备阶段培养质量红线意识,高温熔炼环节锤炼钢铁意志品格,除渣精炼过程淬炼去芜存菁智慧……如今,她已培养出劳模工匠1000余名。
“要着力培养具有创造意识、能力和习惯的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益春是科学家,更是“大先生”。他积极践行“创造的教育”理念,践行课程思政,为学生们做人、做事、做学问树立典范;他言传身教,一批批学生在他的影响下,勇闯科研“无人区”,成为国家光电领域生力军。
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如灯塔,做教师的指引者。
300多次跨越山海送教,是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街道虎英小学教师胡嵘苹的足迹。她开放1200个案例、800G素材,将时政述评汇编成册,助青年教师站上“大舞台”;她主持的“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视频广泛传播,播放量破200万……在她的带领下,近千名思政课教师成为骨干教师。
白天做教师,晚上做研究员,是上海市虹口区密云学校教师丁美珍的常态。为了给每个特殊孩子精准“画像”,她钻研并构建“评估—计划—实施—调整”四环节服务链,这套“虹口模式”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
还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如浪潮,做教育的推动者。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说,要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大先生”。他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30余年,带学生、编教材、做宣讲,以高质量成果咨政育人。
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幼儿园教师邵瑜说,学前教育应“敬畏规律、尊重天性”。她倡导“绿色教育”,坚定而沉静、坚持而耐心,不跟风、不盲从。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师杨洋说,职业教育唯有扎根产业土壤,才能育出学生真本领。她带领学生聚焦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需求,潜心研究智能检测技术,实现了“让社会对职教有盼头、家长有劲头、学生有奔头”。
“最美教师”,美的是育人心,向善、向上,持久而笃定。
最美家国志
他是“牵”着月球车前进的人。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月球车研究的学者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邓宗全带领团队开启中国月球车的自主创新之路。他主持研制“中国型”月球车,发明平摆联动式月球车转移机构,成功解决月球车从着陆器平顺转移到月面的技术难题,成为嫦娥三号工程的一大亮点。从“玉兔号”月球车到“祝融号”火星车,再到嫦娥五号月面钻取采样、嫦娥六号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他带领团队取得多项突破。
他是我国信息科学的“开路者”。
在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钟义信推动下,我国启动独立自主的卫星通信建设工程。他深耕信息科学领域,建议设立“信息工程”专业,为国家信息产业发展储备专业人才。当人工智能浪潮涌来,钟义信再次站在“拓荒”一线,出版多部基础教材,构建起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基础框架。退休后,他将办公室变成“科普星站”,为青少年编写科普书籍,与新一代人工智能专家一起奋战在研究前沿。
时代发展如潮,师者奋楫而上,做响应强国建设的师者先锋。
第一条技术标准最高的京沪高铁、第一条在大跨度桥梁上铺设无砟轨道的昌赣高铁……中国高铁的诸多标志性工程,都运用了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翟婉明的研究成果。他坚持在科研实战中育人,为交通领域培养了大批科研骨干。“未来,高铁运营速度还能有多快?这个答案,应该由中国铁路来书写。”翟婉明说。
啃下“卡脖子”技术硬骨头。面对光纤传感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困境,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姜德生带领团队开创光栅阵列传感网络技术,构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传感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率先解决了长距离无中继远程监测的世界难题,为国家重大工程植入“传感神经”。
培养“中国制造”的中坚力量。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欧阳陵江创新开设“多轴加工技术”课程,组建“智能制造”“先进切削工艺”等研究团队,培养的学生中,超半数晋升为企业数控技术技师,多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
守护“中国基建”的安全底线。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薄宜勇规划国内领先的“两站一区间”实训基地,把铁路“搬进”校园,锤炼学生“精检细修”的过硬本领。联合企业共同组建“南京地铁运营安全第三方咨询”团队,为全国城市地铁安全管理提供了“南铁方案”。
祖国天地广阔,师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海岛上,浙江海洋大学教授水柏年通过从浙江苍南县一路向北直至舟山引种红树林,修复滩涂生态,红树林变成了“金树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滩涂绽放光芒。
茶园里,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将农业创新技术“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她领衔的科技特派员团队以省内农业优势茶产业作为突破口,写就乡村振兴新篇章。
工厂里,河北省滦南县职业教育中心教师郑万众将当地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作为出发点,助力企业攻克技术难关165项、降本增效900余万元,成为企业发展的“及时雨”。
“最美教师”,美的是家国志,澎湃、炽热,无畏而无悔。
他们是中国教师,在时代的星空中,闪耀璀璨光芒。
(本报记者 林焕新)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