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时刷着视频
写作业间隙偷偷刷手机
说好的“玩10分钟”
转眼变成1小时……
“班里同学都在玩这个游戏
我不玩就插不上话”
对孩子来说 游戏不仅是娱乐
也是融入集体的工具
如果家长强行切断
孩子可能因为缺乏与同龄人之间的共同语言
反而加剧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我在游戏里通了关
大家都夸我厉害”
学习压力可能让孩子感到挫败
而游戏中即时反馈的成就感
能让他们暂时逃离现实焦虑
“爸妈每天都在忙
只有平板能陪我”
家长因工作忙碌或缺少沟通时
孩子可能转向电子产品寻求陪伴
甚至形成依赖
家长要和孩子建立好的关系
欣赏 悦纳 相信 鼓励
才能真的不把孩子往手机的世界推
和大家分享3个实用方法
引导孩子和电子产品“友好相处”
一、和孩子一起定“屏幕规则”
规则不是家长单方面的命令
是亲子协商的结果
这样孩子更愿意遵守
别说“不许玩”“只能玩半小时”
试试这样说
完成学习任务后
能使用 40分钟电子产品
且游戏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
吃饭 睡觉前1小时不能碰电子产品
周末娱乐时间不超过2小时
避免无节制刷屏
家长在限定时间内
不唠叨 不指责 不催促
可以中间温馨提醒几次
要是孩子违反了 也别着急批评
尝试用“牛皮糖式管理”法
问问孩子
“我们约定再玩 5 分钟还是 3 分钟呢?”
既维护规则 又不伤亲子感情
若超时 则协商第二天减少相应时间
用“约定”代替“管控”
孩子会更愿意遵守
不要和孩子玩手机这件事过于敌对
敌对只会让孩子更想玩
二、用有趣的事“抢”走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沉迷屏幕
有时是因为“没事可做”
现实世界的丰盈
是对抗虚拟沉迷的最好解药
可以多创造“离线乐趣”
家庭活动如下象棋 拼乐高 玩桌游
周末户外活动如郊外徒步 爬山 露营 打球
用真实世界的快乐
让孩子主动放下电子设备
另外 鼓励孩子发展兴趣爱好
学一门乐器 画画 阅读 做手工等
让孩子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三、家长先做好“屏幕榜样”
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
如果家长一边让孩子少看手机
一边自己刷短视频停不下来
孩子自然不服气
不妨从自己做起
每天留15~20分钟亲子专属时间
陪孩子时把手机调成静音
放在口袋或抽屉里 不频繁回复消息
和孩子聊聊学校里的趣事
今天工作的新发现
当孩子学习时
家长在旁边拿本书阅读进行陪伴
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生活中
很重要又平常的一部分
良好的亲子互动
能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
就不会总去虚拟世界寻求安慰
周末全家一起“断网半天”
设置一个停机坪
将手机都放在上面
各自做喜欢的事
用行动告诉孩子
不看屏幕 也能过得很充实
其实
孩子不是讨厌“不玩电子产品”
而是讨厌“被限制”
当我们用约定给孩子尊重
用陪伴给孩子快乐
用榜样给孩子引导
孩子自然能学会和电子产品友好相处
让我们一起
帮娃解锁屏幕之外的精彩吧
作者:陈燃,中小学高级教师,海安市海陵中学副校长。江苏省中小学数字化教育专家,南通市骨干教师,南通市级高水平心理辅导专家团队成员,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面试评委,海安市心协理事、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获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南通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优课评比一等奖。
来源:基教处、海安市教体局
编辑:单学艺、周君怡
校对:王骏
审核:陈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