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治校理教融合党的领导与大学治理,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提升教育竞争力和贡献度,体现高教政治性、战略性和人民性,强化党建引领、战略支撑、师生尊重、组织能力和制度建设。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作者:张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科学的治校理教”是将党的领导优势与现代大学治理理念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种科学范式,具有政治性、战略性、人民性属性,体现出先进性、规范性特征。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态势,面对服务支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使命任务,高校要解决有限资源边界约束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创新发展问题,加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联动、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就要全力推进“科学的治校理教”,深挖学校内部治理效能,持续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
8月13日,天津大学材料学院胡文彬教授团队在实验室做实验。新华社发
5月21日,合肥工业大学苍穹战队队员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比赛间隙调试机器人。新华社发
9月11日,参观者在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上和BABYALPHA A2机器人互动。新华社发
突出政治性,把牢治校理教的根本方向
在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深刻演进,办学理念和发展路径日益多样的背景下,如何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高校必须首先回答好的重大命题。“科学的治校理教”的政治性特征要求高校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的强大力量,夯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思想之基、政治之基。
要强化办学治校的政治引领。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能作用,不断提升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整体运行效能,推动党委领导力向基层治理力有效转化。
要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化内化转化。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带领干部师生坚定理想信念,以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将真理力量转化为实践伟力。
要创新新时代“大思政课”新形态,如北京理工大学构建“场馆中的大思政课”“大国重器中的大思政课”“科创报国大思政课”等十大核心“大思政课”矩阵,契合青年学生特点特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强化战略性,增强治校理教的战略牵引
当前,高校办学与国家社会需求仍有脱节,特别是教育、科技、人才支撑能力仍显不足。“科学的治校理教”的战略性特征要求高校更好地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办大学,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等核心要素精准对接国家需求、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的支撑力与贡献度。
要加强战略统筹。处理好“抓基础”与“抓战略”的辩证关系,强化“抓基础就是抓战略、抓战略就要更好抓基础”的认识,既注重固本强基、厚植内力,又注重高位谋划、引领发展,以基础之稳支撑战略之进,以战略之进倒逼基础之强,双向发力推动高校办学能力与战略发展同频共振。
要强化战略支撑。围绕国家急需、未来导向、核心竞争力领域,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集成建设,推动高校发展模式从资源驱动、学科导向向任务牵引、使命驱动转变,强化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目标导向和能力支撑。
要推动战略攻关。围绕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需要,优化高校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完善“揭榜挂帅”“任务驱动”“联合攻关”等组织形态,围绕重大科研任务集中完善资源配置和政策配套,深入推动从“分散科研”转向“有组织科研”,力争科研组织能力呈现倍增效应。
彰显人民性,体现治校理教的价值旨归
从目前高校办学实际看,对内,在落实以师生为本上还存在“简单化”“事务化”的现象;对外,优质教育供给与社会期待仍存在一定错位。“科学的治校理教”的人民性特征要求高校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具体治理逻辑,发展“以人为本、开放共享、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在制度设计中体现公平正义,在资源配置中体现精准普惠,在治理理念中强化尊重信任,在教育成果中促进共同发展,打造师生向往、人民满意、社会认可的高质量育人共同体。
要更加注重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坚持依靠师生、为了师生、成就师生,健全完善决策管理机制、服务保障机制、师生参与机制、需求反馈机制,充分激发师生担当作为的勇气与动力,破除制度机制障碍,开发人力资源潜能,激励广大师生努力创造更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新成果。
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与公平普惠相统一。充分把握信息化赋能全人化教育的重要契机,推动教学资源、服务平台、育人过程的数字化智慧化重塑升级,加快发展泛在可及的智慧教育,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覆盖面;重点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重要平台,构建多校协同、区域共享、行业参与的教育开放生态,着力提升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有效供给能力与社会共享水平。
体现先进性,构筑治校理教的内在支撑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要求,目前高校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不充分、引领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干部队伍能力结构与现代大学治理需求之间的不适应、不匹配问题亟待解决。“科学的治校理教”的先进性特征要求高校强化组织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协调统一,充分激活高校党组织在治校理教中的特殊职能作用,建强事业发展的组织单元、关键中枢,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持续提升党建引领发展的能力水平。重在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新型科教中心等新平台新阵地延伸,实现对办学核心单元的全覆盖、全过程引领;健全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制度机制,推动党建从“形在组织”向“实在功能”转变。
要强化干部队伍系统培养、专业赋能、作风锤炼。坚持从青年人才、“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辅导员、关键管理岗位干部中广泛选拔培养年轻干部;高度重视加强干部队伍中海外归国专家学者的政治引领和实践锻炼,培养造就“既懂专业规律、又精通管理”的高校干部。其中,要尤为注重教育者先受教育、管理者更被严管,将干部队伍履职尽责和作风表现纳入政治监督清单,强化严管与厚爱结合、约束与激励并重,持续巩固风清气正、团结和谐、追求卓越的良好生态。
提升规范性,夯实治校理教的制度基础
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些薄弱环节,以及教育、科研、人事等管理环节存在的标准不一、协同失灵、经验主义等问题,根源在于制度建设滞后。强化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相统一,对高校制度建设与规范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的治校理教”的规范性特征要求高校以制度建设为主线,通过完善规则体系、理顺权责结构、优化运行机制,从“经验型管理”向“制度型治理”转变。
要强化制度统领。健全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加强各层级各板块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与协同联动,推动制度条块之间贯通融合、上下衔接、执行一致,不断提升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协同性与执行力,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支撑“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
要深挖制度动能。深刻把握制度建设的核心在于固根本、立规范、促发展,充分释放制度在统一方向、规范行为、提升效能、维护秩序、防范风险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可通过建立目标导向的部门协同机制、发展导向的“六级联动”推进机制、问题导向的应急处置机制,把成熟有效的机制固化为制度,以制度建设赋能学校发展。
要抓实制度执行。建立覆盖制度制定、执行、评估、优化的全周期管理链条,推动制度运行闭环化、责任落实具体化、监督考核常态化,切实形成制度定一条、执行一步、见效一面的治理闭环,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3日 15版)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