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平稳跨越,成长“无缝”对接

:2025年10月14日 光明网-《光明日报》
分享到:

衔接期学生适应困难,家长焦虑,身心适应比提前学重要,家校合力。

从幼小衔接到初高过渡

学段平稳跨越,成长“无缝”对接

光明日报记者 杨 飒

今年9月升入初中的小林,最近遭遇了一点小挫折:小学时成绩名列前茅的他,第一次月考数学成绩却不理想,自信心大打折扣;而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朵朵,因提前学过部分诗词和拼音基础,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解心不在焉,专注力明显不足。

事后总结,小林的妈妈认为,小林“没有提前学习初中知识,和同学们有了差距”,朵朵的妈妈却懊悔自己“只顾‘抢跑’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要不要提前学?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幼小衔接到初高过渡,不少学生、家长对学段转换期的“衔接困境”感到焦虑。如何平稳渡过学段转换可能带来的知识、习惯以及心理的“断层”,是家校、师生面临的共同课题。

学段平稳跨越,成长“无缝”对接

安徽省合肥市琥珀小学东区,三年级学生在认真阅读。陈三虎摄/光明图片

■身心适应,比提前学更重要

采访发现,不同学段转换期,学生的不适应呈现出不同特征。

在小学一年级适应期课堂上,一位老师问孩子:“你觉得小学和幼儿园有什么不同”?孩子答:“幼儿园老师每天会监督我们喝水,小学老师不管(喝水)。”

天津市和平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张婕告诉记者,幼儿园通常每班配2名教师和1名保育员,而小学每班仅1名班主任,班容量也普遍大于幼儿园。“所以,孩子们会明显感觉获得的关注减少,容易缺乏安全感。并且,小学的规范性要求更强。一节课40分钟,要求学生坐在座位上,精神集中,遵守纪律。尽管低年级老师会精心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并加入课中操环节,但相对于幼儿园的上课时长与课堂自由度,还是会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约束。因此,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从‘被呵护’到‘独立’的变化需要一段时间适应。”

“‘小升初’则是最典型的衔接难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崔允漷指出,“小学阶段,知识模块相对简单、具象,评价多以鼓励和达标为主。但一到初中,学科骤然增多,知识变得抽象、系统化,评价标准也逐渐转向排名和选拔。很多孩子在小学是‘优等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月考就遭受打击,这本质上是知识学习中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受挫引发的心理冲击。”

“很多学生依然沿用小学的被动学习方式,等待老师布置和检查,缺乏预习、复习、整理错题等主动学习习惯,导致成绩下滑,挫败感增强。”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班主任徐莉莉告诉记者。

除了学习,新升入初中的孩子们还普遍面临着人际关系、生活节奏、心理压力等方面的不适应。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八年级班主任高嘉欣发现,学生来自不同小学,性格和兴趣差异大。有的学生因不适应新环境变得内向,不敢主动与同学交流。

而升入高中,心理上的压力则更为明显。“学生经过中考的筛选,进入高中后‘松口气’的心态和畏难情绪并存。高中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求极强的内在驱动力和自主规划能力。但很多学校和家长的关注点完全集中在高考倒计时上,营造出一种焦虑氛围。学生没有完成从‘为考试而学’到‘为探索知识而学’的心理转变,也就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崔允漷说。

记者调查发现,困境背后,家长的认知误区往往加剧衔接焦虑。在采访中,不少初中家长告诉记者,学校老师讲得快,孩子可能跟不上,必须提前学习初中课程。很多小学家长认为,提前进行拼音、数学运算的学习,是因为“别的孩子都要学”,不得不“随大流”。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八年级老师张艳发现,家长们容易过度焦虑,“提前安排孩子学习大量初中知识点,导致孩子感到疲倦,丧失学习兴趣。而且一旦超前学习,孩子上课时会觉得‘我都学过了’,容易走神、轻视课堂,反而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老本’吃完,难度加深时,成绩可能断崖式下跌。”还有部分家长只重视分数、忽视过程,看不到孩子的努力。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张雪源说:“只要成绩稍有波动就严厉批评,看不到孩子在适应新环境、建立新友谊等方面的进步,很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家长应帮助孩子分析试卷、查摆得失,分析做错的题目到底是因为粗心、效率不高等习惯问题,还是存在知识漏洞,从而对症下药。”

对此,张婕给家长们的建议是:“帮孩子做好‘身心适应’和‘能力准备’,比提前学知识更重要。”

学段平稳跨越,成长“无缝”对接

天津市小学生在“AI未来体验中心”进行“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学习。刘东岳摄/光明图片

■家校合力才能帮助孩子顺畅衔接

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小学一年级学生小轩刚入学时有严重的分离焦虑,不吃午饭,每天哭,甚至偷偷跑到校门口等家长。

学校副校长石彦然发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跟小轩妈妈沟通,并共同制定了“渐进式适应”计划:前3天,妈妈陪小轩在教室里坐5分钟再离开,第4-7天,在教室门口告别,第8天开始让小轩自己走进教室。

“在学校,我让小轩当‘小助手’,帮老师发作业本、整理图书,中午让他给同学们盛饭,让他逐渐体会责任感;课间鼓励同学和他玩游戏,他慢慢交到了好朋友。小轩妈妈每天放学和他聊‘当小助手的开心事’,还一起把开心事画出来,记录成长。”石彦然说,令人惊喜的变化很快发生了:早上小轩主动和妈妈说再见,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还会主动帮助同学,期末时被评为“班级进步小明星”。“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家校同心协力,能很好地帮助孩子跨越难关,健康成长。”石彦然说。

哪些因素影响了学段衔接顺畅度?崔允漷认为,一些学科的低学段课标强调激发兴趣、培养基础,而在一些学校的实践中,高学段将课标窄化为对系统知识、高难度技能的掌握。“一个典型例子是数学学习。小学阶段,孩子通过数豆子、拼图形来理解‘数’与‘形’,建立感性认知。但一进入初中,大量的代数、几何抽象符号扑面而来,要求进行严密的逻辑推演。加之考试影响,容易出现重知识而轻素养的现象。”

在他看来,如今很多低学段课堂是游戏化、活动化的“探索乐园”,而高学段则变为高容量、快节奏的“知识高速路”。在幼儿园,孩子是活动的中心,通过动手、合作来学习。而小学一年级课堂,要求他们静坐40分钟,以听讲为主。这种从“动觉学习”到“听觉学习”的路径切换,导致很多孩子出现“坐不住、听不懂、跟不上”的典型不适,这并非态度问题,而是学习范式转换不及时的表现。

张婕认为,随着学段变化,评价方式也不同。“幼儿园的评价比较宽泛多元,包括观察法、档案袋等方式,通过记录幼儿日常活动中的语言、行为、教师评语等,更多体现幼儿成长过程;而小学的评价体系倾向于标准化评价,虽然现在努力向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型,但是因为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所以还是会比幼儿园多些量化标准。以上诸方面的不同,很可能使幼儿产生学习压力。而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甚至因此产生的焦虑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心理产生影响。”

面对学段变化,如何实现“无缝”衔接?崔允漷认为,这就需要进行“系统性搭桥”:在评价上探索多样化综合评价,为教学“松绑”;在教学上鼓励高学段教师向下延伸(如初中老师了解小学课堂),低学段教师向上展望;最终让课标的要求真正在课堂落地。这座“桥”,需要教育管理者、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共同来建造。

■评价改革让衔接有力、贯通有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校和教师正做出积极探索。

天津西康路小学打造了一套“过渡性课程体系”,将学科知识融入生活场景:语文课堂通过“听故事、说儿歌”激发兴趣,数学教学让孩子数桌子、分水果理解数字应用,弹性作业则以“帮家长摆碗筷”“画学校开心事”等替代机械抄写。学校的“开笔礼”更是成为幼小衔接的经典环节,孩子们身着传统服饰,在朱砂启智、击鼓明志的仪式中,自然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心理过渡。

在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初一年级的“学法指导周”成为新生适应的“金钥匙”:第一次年级大会上强调费曼学习法、艾宾浩斯记忆法、四色笔等学习方法。在第一周的班会上,由各学科备课组组长主讲“学科专属学法”——数学组长结合“小学算术到初中代数的转变”,讲解“如何用错题本分析逻辑漏洞”;语文组长针对“阅读深度要求提升”,示范“批注阅读法”;英语组长围绕“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分享“单词记忆的场景化方法”,让学生明确“初中各学科该怎么学”,避免因方法模糊陷入学习困境。学校还设计了“成长激励体系”,专门设立“锐意进取奖”,为进步学生定制徽章,让基础薄弱学生看到“努力的价值”,增强提升自我的信心。

学段衔接,背后关涉的是对孩子们持续的、有效的贯通培养。

“学段衔接着眼于关键过渡节点的具体问题,如知识接续、习惯养成、心理调适等,解决的是‘断点’问题。”崔允漷认为,“贯通培养则是在衔接的基础上,立足于整体育人视角,强调整体课程架构、能力阶梯递进和评价体系的一致性,是长周期、系统化的教育设计。其目的是进一步打破学段壁垒,构建纵向连贯、横向协同的育人体系,强调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和学生发展的持续性。”

“贯通培养的核心在于突破学段间的固有壁垒,构建起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的‘目标—课程—评价’三位一体、有机联动的育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学段衔接犹如关键枢纽,发挥着承上启下、贯通始终的重要作用。”北理工附中课程与教学中心主任王琼表示,“贯通培养要求课程具有连续性和层次性,学段衔接就是课程梯度设计的试金石。以数学学科为例,小学侧重计算能力与基础应用,初中需转向代数思维与逻辑推理。于是,学校在六年级下学期的衔接课程中渗透初中代数符号系统,同时在七年级上学期开设数学思维课程,努力为学生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完成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跨越,避免重复教学与知识断层。”

评价体系的革新为贯通培养提供保障。崔允漷建议,应着力构建一个侧重于诊断、反馈与支持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例如,探索建立学生核心素养电子档案袋,它并非记录分数排名的记分牌,而是持续追踪学生阅读习惯、探究能力等素养发展的成长图谱。这份图谱随学生自动升级,为下一学段的教师提供全面、真实的学情依据,最终让评价从“制造焦虑的审判”,转变为“促进成长的导航”。

在采访中,多位老师、专家都呼吁建立“幼小初高联合教研机制”,不同学段之间教师互访互学,形成常态化的、目标清晰的教研方式。

“衔接的核心执行者是教师,若教师只熟悉本学段,衔接便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在这一关键环节植入‘贯通’基因:可在师范生培养中,设立跨学段实习体验;在职后培训中,将‘贯通培养’专题研修与职称评定等发展通道挂钩,从而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理解‘我这一站’在孩子整个成长旅程中的位置与作用,从而使其教学行为自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崔允漷建议。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4日 14版)

[我要纠错]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幼小衔接平稳过渡 学习无缝对接 知识习惯心理断层 初高衔接困境分析 家校合力顺畅衔接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学段平稳跨越,成长“无缝”对接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一品教育:凭良知教书育人,靠实力赢得赞誉!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