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瑛用心育人二十载,打造班级家庭。培养班干部,注重学生归属感,解决特殊学生问题,让每个孩子参与班级管理。
在济南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九年级班主任潘玉瑛的名字,是“用心育人”的代名词。自2004年踏上讲台,她深耕班主任岗位二十载,以“班级即家庭”为管理核心,凭借对学生的真诚关怀与科学管理方法,多次获评校级、区级优秀班主任。在她看来,班主任不仅是知识传递者,更是班级“大家庭”的“家长”,要让每个孩子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读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意义。
精育骨干:打造班级管理“主心骨”
“一个班级的凝聚力,离不开核心力量的带动。”这是潘玉瑛二十载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心得。在班干部培养中,她打破“唯成绩论”,坚持“选、育、用、评”一体化,着力发掘学生的特长与责任心,让班干部成为班级管理的“得力管家”。
接手新班级后,潘玉瑛会用两周时间细致观察学生:将做事细心者安排为卫生委员,负责班级环境日常维护;推荐沟通能力强者担任班长,协调同学间矛盾;任命擅长创意设计的学生为宣传委员,牵头黑板报制作与班级文化布置。为帮助班干部快速成长,她每周召开例会,手把手教他们制定工作计划、用温和方式指出同学问题、高效落实老师交办任务。
如今,潘玉瑛所带班级已形成“班干部各司其职、班级事务自主运转”的良性循环:自习课上,纪律委员能安静维持秩序;运动会前,文体委员可自主组织训练、制定方案;每月班级文化更新,宣传小组总能按时交出充满创意的作品。“路过潘老师的班级,总能看到学生们井井有条的状态,这都是她培养班干部的巧思。”同事们如此评价。
暖心守护:解开“特殊孩子”的心结
面对班里情况特殊的学生,潘玉瑛始终秉持“先找原因,再解心结”的原则。她从不将“性格特殊”的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而是坚信每个孩子的行为背后,都藏着未被看见的需求,尤其注重家庭因素对孩子心态的影响。
前几年,潘玉瑛班里的女生小桐性格孤僻,上课从不发言,课间总是独自静坐,对同学的问候也十分冷漠。有人建议通过“批评教育”促使小桐合群,但潘玉瑛却认为,小桐的“冷漠”更像一层自我保护的外壳。她主动联系小桐家长,了解到小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跟随奶奶生活,因缺乏父母陪伴渐渐封闭自己。
得知原因后,潘玉瑛没有急于改变小桐,而是从细节处传递关怀:知道小桐喜欢画画,她就在班级文化墙专门留出“小桐的角落”,展示其绘画作品;批改作业时,总会在本子上写下“你的画里藏着温柔的世界”等暖心评语;课间还以“请教画画技巧”为由,主动与小桐聊天。在她的耐心引导下,小桐逐渐愿意开口交流,后来甚至在班会课上主动分享画里的故事。随着心态转变,小桐的成绩从中下游稳步提升,毕业时成功考上了心仪的高中。
分工共建:让每个孩子成为班级“小主人”
“班级是每个孩子的家,要让他们都有‘有事可干’的归属感。”这是潘玉瑛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她的班级里,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她会根据学生的性格与能力特点,将班级事务细化为一个个具体岗位,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责任区”。
除常规班干部外,潘玉瑛还设置了“门窗管理员”,负责每天开关门窗、检查窗户是否关严;“绿植养护员”,照料班级里的绿萝和多肉;“作业收发员”,协助课代表整理作业、提醒同学补交;甚至专门设立“课间监督员”,负责提醒同学课间文明活动、不追逐打闹。每个岗位确定后,她会和学生一起制定简单的“岗位责任清单”,并定期在班会课上开展“岗位互评”:表现优秀的同学会获得“班级小管家”的表扬,暂时未能做好的同学,大家会共同帮他分析问题、寻找改进办法。
久而久之,班里的孩子都把班级当成了自己的家:“门窗管理员”每天放学前都会仔细检查一遍窗户;“绿植养护员”会悄悄给植物浇水、晒太阳,还在花盆上贴上手绘的“生长记录”;有同学忘记带文具,“物资保管员”会主动拿出备用的笔和本子。一次班级卫生评比中,因地面有小纸屑被扣了分,第二天一早,几个“卫生监督员”便自发组织同学打扫,还共同制定了“课间随手捡”的小约定。“当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他们自然会爱这个家,也会为了这个家的荣誉一起努力。”潘玉瑛说。
二十载春秋流转,潘玉瑛带过一届又一届学生,从青涩的青年教师成长为沉稳的“老班主任”。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痕迹,但她对学生的耐心、对班级管理的热忱从未改变。在她眼中,班主任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培养骨干、守护心灵、共建家园”的日常里,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也让他们在这个“班级家庭”里学会了责任、懂得了团结,一步步成长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少年。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