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进博会上的“创新三重奏”

:2025年11月10日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进博会展示创新成果,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产教结合培养人才,高校力驱动科技创新,企业赋能培育创新者。

听,进博会上的“创新三重奏”

——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观察

    黄浦江畔,创新涌动。11月5日—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没有方向盘和脚踏板的自动驾驶汽车、灵活跃动的人形机器人……这届进博会更加注重创新突破,展示了46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俨然是全球创新成果的“首秀场”。

连日来,记者穿梭在各个展区之间,以教育媒体的视角深入观察,感受到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深度融合,共同奏响一曲磅礴的“创新三重奏”。

产教融合共育创新人才

在2018年首届进博会时,人们或许难以想象,几年后,在进博会的展台上机器人会成为“主角”。

在技术装备展区,宇树科技搭建的搏斗擂台前挤满了观众。左勾拳、右勾拳、后旋踢……两个戴着头盔和拳击手套的人形机器人正激烈“对战”,赢得观众阵阵喝彩。

相比2025年春晚的亮相,现在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在动作的灵活性、流畅度、稳定性方面都更加“像人”。宇树科技市场经理孙宝岩介绍,宇树科技与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智能机器人的技术突破与应用拓展。

“人形机器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除了高端科研人才,未来大规模应用之后,还需要大量运维人才支撑。”孙宝岩介绍,因此,宇树科技还联合应用型高校、职业院校开发课程,培养技术人才,满足行业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需求。

在技术装备展区,记者远远地就看到了海克斯康展台高高悬挂的“进博公开课”几个大字。

海克斯康是全球领先的数字测量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在C919国产大飞机等超级工程和新兴产业中,都有它的技术身影。这次进博会,海克斯康首次展出了中国本土制造的超高精度三坐标测量机,而这一设备和技术已经无缝衔接融合进了学校课程中。

在“进博公开课”课表中,记者看到了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授的“五轴模拟加工”以及企业工程师讲授的“亲手编程驾驭三坐标”等课程,还看到了展区展示的搭载企业最新设备和技术的虚拟仿真教学机。

“作为产教融合型企业,我们将真实的产业技术、标准和需求转化为课程,赋能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海克斯康大中华区教育生态事业部总经理孙东辰介绍,海克斯康已和全国近200所高校开展合作,包括共建联合实验室、产业学院、实训中心,并与高校共同牵头成立了全国智能检测与先进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高校力量驱动科技创新

“全球最快高铁”CR450动车组模型、月球科研站沙盘、“嫦娥五号”月壤样本、6G应用场景裸眼3D展示、脑机接口平台……在国家综合展中,中国馆尤其热闹,一大批“十四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成果亮相,处处洋溢着科技创新的活力。

细思这些成就,不难发现,高校在创新链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戴上电极帽,装上机械手,用意念就抓起了水杯……不少观众在围观上海术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

“这是为脑卒中患者研发的运动康复训练系统,患者戴上脑机接口设备后,想象的信号就会产生脑电波,被设备捕捉,然后驱动机械手带动患者已经偏瘫的手。”该公司副总裁靳辉说。

靳辉介绍,他们和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算法优化、临床攻关、脑科学研究,“这几所高校在脑机接口领域实力雄厚,我们合作得非常深入”。

高校不仅是企业的研发伙伴,也是创新的源头活水,许多创新成果直接从高校实验室走向市场,成为进博会亮点。

整体呈十字结构,四角各一组电动旋翼,中间是站立平台,一个“一”字形的操纵杆就像滑板车把手。虽然在场馆内无法起飞,但站着飞行的“空中滑板车”凭借酷炫的外观吸引了不少观众。

“这是全球首款载人近地飞行器,未来可以在城市通勤、文旅体验、应急救援等领域展现更大潜力。”酷飞飞行展台工作人员介绍,酷飞飞行的创始人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志胜和他的学生,团队大部分成员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除了酷飞飞行,中国馆内还有多个展品来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比如,米塔视界的无介质空中成像和裸眼3D智能终端,就是来自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展台前有不少观众在体验。

科技赋能培育创新“种子”

在一系列“高大上”“高精尖”的展品之间,新思科技展台上用电子积木搭建的升降电梯、智能小车、机械手显得简单甚至有点粗糙,引起了记者注意。

“这些都是中小学生的科技作品。”新思科技AI研发工程师周韧研说,从2022年起新思科技推出芯片教育计划,把前沿的芯片知识引入课堂,让青少年亲自动手体验芯片和智能系统的设计过程,激发他们对前沿科技的兴趣。

一家全球领先的EDA(电子设计自动化)企业为何会专门为中小学生做公益的芯片科学教育?

周韧研介绍,成立30多年来,新思科技一直坚持和大学共同培养芯片人才。为了培养更能适应万物智能时代发展的创新“原住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新生力量,企业联合学校把芯片教育动手实践课程落地到基础教育,建立起一个从青少年到大学再到专业人士的全人才梯队,确保创新的可持续。

课程由新思科技芯片顶尖设计团队与中学教师联合设计,已经在上海市的两所中学实施教学两年,还在青海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开展试验课。“这不是编程课,学生无须学代码,而是要观察这个世界,提出自己的需求,并和人工智能互动,我们认为这种能力在未来至关重要。”周韧研说。

本报上海11月9日电 本报记者 欧媚

[我要纠错]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进博会创新成果展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高校驱动 青少年科技启蒙 智能科技展示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听,进博会上的“创新三重奏”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一品教育:凭良知教书育人,靠实力赢得赞誉!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