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校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进一步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应着重把握其重大意义、解析着力点和创新路径三个关键。
作者:杨林香(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当前,各校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进一步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应着重把握其重大意义、解析着力点和创新路径三个关键。
深刻理解以举世瞩目成就支撑思政课的重大意义
思政课为什么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因为其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是血肉与骨骼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
没有离开实践成果的科学理论,也没有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支撑理论体系,一方面在于其中蕴含着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充分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理论品格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力量,以事实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能够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在于其具有的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还深刻影响了世界,打破“发展悖论”,驳斥“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为人类文明发展、全球治理变革、现代化道路探索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在此基础上创造的举世瞩目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
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变成教学的鲜活素材和真理验证,使宏大抽象的理论有可见可感的实物、场景,同时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真理性。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理论指导与举世瞩目成就之间“根深叶茂与繁花硕果”的关系。
找准思政课解析举世瞩目成就的着力点
思政课应重点讲好哪些举世瞩目成就?
一是物质层面的突破性进展,尤其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中国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创新领域从“追逐者”到“领跑者”,建立在以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基础上。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是党领导人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筚路蓝缕推动现代化进程,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过程。讲好思政课,要充分展现物质技术成就,引导学生在长时段的沧桑巨变中感悟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
二是制度建设成就和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在于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推动制度更加成熟。
三是精神文化成就。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不断丰富、浸润人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突出成效。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主要内涵的中国精神,塑造出中国人的底气与自信,中国人民拥有了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呈现奋发向上、强国兴邦的精气神,讲好思政课必须善用精神文化成就。
创新举世瞩目成就支撑思政课的践行路径
思政课怎样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要理论联系实际讲准,依据切身感受讲真,善于运用新技术讲活。
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举世瞩目成就的事实,更要理解事实背后的因果逻辑和时代精神。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举世瞩目成就,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绵延不绝血脉上的推陈出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连续过程。要在古今中外的比较视野中对其进行定位和评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乐观,以历史的理解、洞察和判断能力,形成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并应对现实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是发生在身边的真实变化,要通过行走的思政课等引导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实地考察调研,形成个人真实的经历、深切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在行中思,在思中行,在思与行的螺旋上升中深化对理论的认知、认同和内化。
数智赋能思政课拓展了讲成就的呈现方式,利用各种声、光、电等新科技手段重现历史场景,打造现场感,使思政课更鲜活生动、可听可看可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提高思政课吸引力提供了路径选择。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7日 14版)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