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张晓文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菏泽市曹县古营集镇中心小学教师 张俊荣
翻开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油墨香里跃动的教育情怀,总让我想起教室后墙那方“墨香角”——农村孩子用蜡笔涂画的读书树,每片叶子上都写着他们的读书笔记。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书中"教育是心灵的对话"的箴言,在晨读课的琅琅书声里、在作文本的圈圈画画中,渐渐成了我班级管理的指南针。当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拧成一股绳,那些关于爱与书香的故事,便在绿荫下的教室里生长出了别样的绿意。
笔尖下的秘密:当作文本成为谈心的信笺
李镇西老师说:“走进孩子内心的钥匙,往往藏在他们不经意的表达里。”班里的诗雅曾是作文本上的“沉默者”,每次作文都只写两行:“今天天气很好,我写完作业了。”直到那天批改周记,她在结尾画了个流泪的太阳,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爸爸打工寄来的字典,被弟弟当玩具画花了,我不敢告诉老师。”
想起书中“用文字搭建心灵桥梁”的做法,我在她的周记本上回道:“老师小时候也有本宝贝字典,边角都磨破了,现在还藏在书箱里呢。如果你愿意,明天早读后我们一起给字典‘穿件新衣’好吗?”第二天,诗雅带来的字典果然布满蜡笔痕迹,我带着她用废旧挂历纸包书皮,边包边聊《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那篇课文。
后来,我在班级设立“悄悄话作文本”,让孩子们用匿名信的方式写烦恼。当小腾在作文里说“怕拼音读错被笑”时,我们便开展“拼音擂台赛”,用语文游戏帮他攻克难关;当小宇写下“想给奶奶读课文”时,我们组织“家庭朗读会”,让孩子们把课堂上学的《游子吟》读给家长听。如今,诗雅的作文本里写满了田埂上的蒲公英和灶台上的饭香,那些曾经干涩的文字,因为被看见而有了温度——这让我明白,语文老师的关爱,本就该藏在字里行间的温柔呼应里。
活字印刷般的班级管理:让每个孩子成为班级的“组词者”
李镇西老师笔下的班级“民主管理”,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化作了“活字组词”的智慧。我从语文教学中的“组词游戏”得到灵感:把班级事务拆成“卫生”“纪律”“图书角”等字块,让学生像组词一样选择自己想负责的“词”,并为所负责的“词”设计管理方案。
班里的“图书角管理员”选拔会上,平时说话结巴的小林举着自己画的《西游记》连环画说:“我想当‘故事推广大使’,每天课间给大家讲一页书,这样就不用怕念课文了!”这个带着语文味的提议赢得全班掌声,我们由此设立“每日书话三分钟”。
我亲眼见证小林从磕磕绊绊地讲《西游记》里的“三打白骨精”,到能流畅复述《稻草人》。更有趣的是“黑板报小组”,学生用学过的古诗接龙设计版面:“小荷才露尖尖角”配班级新闻,“谁言寸草心”配感恩故事。当调皮的小轩主动用毛笔字写标题时,我忽然懂得李镇西老师说的“信任是最好的催化剂”——就像汉字在不同组合中生出新意,每个孩子在民主赋予的角色里,都能拼出自己的光彩。
如今,教室的“墨香角”里,学生自主设计的“成语迷宫”板报成了最受欢迎的学习区,那些曾经需要反复督促的任务,变成了他们乐在其中的“语文实践”。
韵律里的集体诗行:你笑起来真好看
那时我刚接手这个班级,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韵律操比赛。
接到会操比赛通知时,教室里像撒了把黄豆——小轩趿拉着鞋带晃悠,女生们软塌塌的摆手动作像晒蔫的丝瓜。第一次合练时,队伍像被风吹乱的拼图:小薇总比节拍慢半拍,后排男生用“僵尸步”混动作,引得哄笑四起。我没批评,课下我通过和学生聊天了解到,原来这个班级以前在学校集体活动中从未得过一等奖,大部分都是垫底。于是我向同学们播放了偷偷拍下的镜头:小宇踮脚擦黑板的认真,小玮认真看书的模样,小潼领着几个女生一起钻研练字的技巧,晨读时全班齐读的整齐声浪。“会操的每个动作,都是班级的一个音符。每一位同学都是我们大家庭的一份子。团结就是力量。”体育委员浩浩突然举起用作业本画的动作分解图:“我带小薇加练!”调皮的小轩把篮球训练的折返跑改成队列走位,还编了“左手画云右摘星”的口号。
后排很快多了“互助角”:浩浩在地上画节拍格子,小雅把动作编成顺口溜写在生字卡上,文艺委员小诺甘当“标准镜”纠错。比赛当天,小薇跟着浩浩的手势,每个转身都精准如标点;小轩的动作带着篮球运动员的利落,腕花划出整齐的弧线。当孩子们用身体摆出心形,齐诵改编的“你努力的样子真好看”时,评委席响起掌声。
宣布一等奖的瞬间,全班抱作一团。小薇摸着奖状说:“原来我是队伍里的一个音符。”小轩主动申请当纪律委员:“以后啥活动都得这么齐!”教室黑板上,不知谁写下李镇西老师的话:“集体的光荣是每个成员用行动写就的诗。”这场比赛像把钥匙,打开了“责任”与“团结”的密码——当孩子们用汗水织就整齐的动作时,也在心里刻下了集体的重量。
书香作田肥:当阅读成为语文素养的“有机肥”
李镇西老师反复强调“读书是班主任和学生的双向成长”,在农村小学,我把这句话耕犁成具体的“语文实践田”:用《稻草人》里的句子装饰图书角,把《西游记》章节改编成课本剧,让读书笔记变成“四季观察手账”——春天记录蒲公英的绒毛,秋天粘贴枫叶写诗句。
最难忘的是“班级作文周报”的诞生。起初,小林的作文《我的奶奶》只有“奶奶很老,头发白了”之类的流水账内容,我便带着学生读《桂花雨》,让他们用“奶奶的手像老树皮,却能揉出最香的玉米饼”这样的比喻改写句子。后来,我们成立“小编辑部”,让学生轮流当主编,给同学的作文画“精彩句波浪线”,用“此处可添加鸟鸣声”等批注提建议。当孩子们的作文被打印成册,小宇指着自己写的《田埂上的语文课》说:“老师,我发现把云朵写成‘棉花糖’后,同桌也学我用比喻句了!”如今,教室的“墨香墙”上,贴着学生用毛笔写的读书名言,走廊的“流动书箱”里,藏着他们自制的“好书推荐书签”——这些由语文老师播下的书香,正像李镇西老师说的那样,“让文字成为心灵的翅膀,让表达成为自信的铠甲”。
合上书本,夕阳正给教室的“墨香角”镀上金边。作为农村小学语文老师,读李镇西老师的文字,更像是在与田野里的教育实践对话:当我们把语文的柔性力量注入班级管理,关爱便有了“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班级管理成了“字斟句酌”的共同成长,集体活动化作可诵读的韵律,而读书,则让每个生命都在文字里找到了舒展的姿态。
在这片需要深耕的土地上,或许我们无法立刻收获繁花似锦,但只要带着文字的温度俯身耕耘,那些藏在作文本里的心事、飘在晨读课上的书香、响在会操比赛中的笑声,终将在岁月里酿成最质朴的教育诗行——就像田埂上的野菊,在彼此映照中,绽放出最好的姿态。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