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衍军《山东根据地乡村社会变迁研究(1937—1945)》

:2025年07月12日 壹点探校
分享到:

中共抗日根据地的社会变迁,是多年来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关于中共抗日根据地乡村经济、文化、组织等方面的变迁及革命动员与抗日根据地乡村变迁内在关系等的研究...

中共抗日根据地的社会变迁,是多年来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关于中共抗日根据地乡村经济、文化、组织等方面的变迁及革命动员与抗日根据地乡村变迁内在关系等的研究,尚需展开进一步探索。罗衍军博士所著《山东根据地乡村社会变迁研究(1937—1945)》(山东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一书,即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学术探索。

该书广泛搜集利用一手史料,以“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聚焦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根据地实行的减租减息增资、大生产运动等经济措施及抗日宣传、冬学运动、村政权建设、妇女运动等政治、经济、组织、文化措施,阐明这些措施在相当程度上重塑了乡村各阶层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秩序整合,为革命运动的进一步推进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中共在山东的抗日动员历程,该书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经由广泛深入的抗日动员,山东抗日根据地实现了动员民众投身抗日救国洪流的目标,人民军队和革命政权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在全面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通过减租减息等措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乡村社会的土地占有关系,乡村社会各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亦随之改变。在新型乡村阶层里,中农阶层的比重明显提升,这是乡村上层的下移过程与乡村下层的上升过程交互作用的结果,乡村因之趋于同质化。同时,中共在山东根据地的生产动员亦发挥了重要的经济与政治作用,其动员的组织方式从传统的乡村农业互助走向组织起来的集体劳作。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对乡村各阶层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全面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的冬学运动,既是一场文化教育运动,又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心灵、行为塑造运动。山东根据地的村政权建设经历了一个逐步推行、不断深入的过程,彰显出自身的鲜明特色,其推进与革命政权的其他措施相辅相成,将民族意识、经济激励、思想整合、行动协调等各要素有机融合,共同服务于党的革命目标。

在山东根据地的妇女策略与实践方面,对具体存在的男女地位不平等等现象,中共针对不同阶层、不同个体乡村妇女的具体情况,采取了富有针对性的策略,既显示了党解决妇女问题时灵活务实的一面,又意味着在当时处理妇女问题要受到传统社会结构、习俗观念、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制约,故其考量兼具革命性与现实性。同时,在妇女动员过程中,乡村各阶层、个体妇女由于自身状况和动机的差异,其对妇女动员的具体因应呈现出一幅一致性与歧异性斑驳交织的画面。

在系统阐述山东根据地乡村社会变迁的历程后,该书指出,在山东根据地的乡村社会变迁中,存在着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是形塑一致性的革命话语体系。在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措施中,党均非常重视革命话语逻辑的建构,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使乡村民众的心态和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二是建构共同的生产、生活场域。通过将广大乡村民众集合于共同性的乡村场域之中,使得革命的动员和革命措施的推进更易于实施。三是平衡乡村民众“求富”与“道义”的双重诉求,只有真正处理好二者关系,才能使动员取得更好效果。

该书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对根据地乡村变迁进行全面透视

该书将山东根据地乡村社会变迁置于时代大变迁的背景之下,采取多重视角进行透视,认为根据地乡村社会变迁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要素既互有侧重,又有机融合在一起,相较于将根据地社会变迁的动力聚焦于某一两项要素的学术观点而言,该书的看法则更为全面。

二、微观深描与宏观阐释的有机结合

该书将原始档案、地方志、报刊及学人论著等多种学术资源综合利用,深入考察革命运动与乡村变迁的互动关系,由民众的微观生活透视社会大变革,从乡村各阶层、个体的具体言行嬗变探究革命措施的成效与影响,进而推动了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深入。

三、重视与学术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学术对话

在考察山东根据地乡村社会变迁时,该书积极汲取学术界的既有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学术对话。在对根据地的减租减息、妇女状况、大生产运动、村政权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时,既注重对已有学术成果的吸收,又能够提出自己的一得之见。通过梳理山东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的演变脉络,与学术界经典的“道义小农”“理性小农”观点展开学术对话,指出根据地民众对革命的参与,既具有“道义小农”与“理性小农”的因素,又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对二者的超越。

当然,该书在考察山东根据地乡村社会变迁历程时,如能将根据地乡村社会变迁与国民党、日伪统治区域进行一定的横向比较研究,当可使理论视野得以进一步扩充。

综上所述,该书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山东根据地乡村社会变动历程的考察,探寻其变迁动力所在,透视革命力量发展壮大的内在缘由。该书充分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趋势,为中国近现代乡村社会研究和抗日战争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思路。期待该书的出版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能够起到一定的学术借鉴作用。

(作者:赵兴胜,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

[我要纠错]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中共 抗日 根据地 社会 变迁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读罗衍军《山东根据地乡村社会变迁研究(1937—1945)》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