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不止润心田

:2025年07月28日 解放日报
分享到:

当下,全国各大美术类院校正值举办毕业特展的集中期。今年,一些围绕毕业生及其作品制作的短视频一上线即成爆款;一些对艺术、设计、创作特别感兴趣的年轻人哪怕“打飞的”,也要奔赴各大美院毕业特展现...

当下,全国各大美术类院校正值举办毕业特展的集中期。

今年,一些围绕毕业生及其作品制作的短视频一上线即成爆款;一些对艺术、设计、创作特别感兴趣的年轻人哪怕“打飞的”,也要奔赴各大美院毕业特展现场,向新鲜出炉的“顶尖创意”汲取灵感和滋养。

这一现象释放出怎样的信号?象牙塔中的美育资源如何更好地发挥影响力,积极地作用于社会美育?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以下简称“上大美院”)副院长程雪松教授带来他的解读。

  记者 柳森

公众欣赏美的水准在提升对美的需求也在提升

城市周刊:如今,高水平艺术院校的毕业特展引起越来越多普通公众的关注。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程雪松:现在高校做的很多事情都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切。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这件事特别上心,对高校寄予厚望,也会有质疑。另一方面,尤其在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公众的欣赏水平近年来明显提升,大家对美的需求也在提升。

到大学校园里去看展览,和看一场电影还不一样,不是一种纯娱乐性的行为,有一定的学术性和知识性,也有一些沉浸式的体验在里面。深入毕业展现场既可以体验年轻生命的律动,又能带着一些对社会问题的关切,探寻可能的答案。

毕竟,今天毕业的这些年轻人未来肯定是要引领社会发展和社会创新的。从他们的身上能够看到一些未来的流行趋势、审美偏好、生活方式、消费场景,还能看到当下的大学如何引领年轻人发现自己、挖掘潜能,在培养方法上有哪些创新的手段……带着类似的问题去看毕业特展,相信一定可以收获不少启发。

更进一步而言,美院的毕业展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艺术创作,像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这些纯艺术的创作相对来讲更多地代表着年轻人的一种审美走向和时代症候。它没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也未必去回应某些具体的主题,更多的是年轻人自己的一种个性表达。

还有一类是设计类,包括的类别就更丰富了。设计类的作品一般来讲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目的性,问题意识更强,会试图去解决一些问题。比如,通过空间设计去回答未来城市往哪里走、未来社区怎么去改造。有些视觉传达类的作品要回答的问题可能更具象,比如怎样包装一个品牌,怎样用艺术的手法促进产品的销售,等等。

今天的公众在观看这两类作品时,会有不同的体验。看前一类作品时,更偏重欣赏、享受;看后一类作品时,可以感受到一种更强烈的在场感、问题意识。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视觉经验往往会在观展时得到印证,进而激发共鸣。无功利的美学体验,让人们暂时摆脱生活中的功利或目的性,自由自在地和世界对话。

城市周刊:公众来观展,也给了高校观察他们、与他们展开更直接接触的机会。上大美院近年来也在毕业特展的举办方式方面动了不少脑筋,有无触发您新的思考?

程雪松:从我个人的体会来看,近年来,因为和公众的交流、互动增多,倒逼艺术院校反思自身价值及其实现方式。以往很多时候都是行业提出问题,我们去回答,相对来讲比较被动。如今,当我们和学生一起更主动地去思考如何提出问题、引领行业变革,当我们带着非功利的目的去畅想、构建一些更具前瞻性的新可能时,相信会有更多有趣的变化由此而生。

艺术院校也需要思考何为“新质生产力”

城市周刊:当象牙塔中的美育资源向社会各界打开大门成为一种常态时,人们又不禁要问:这些相对稀有的资源如何不止步于展示、更好地发挥影响力?您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

程雪松: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艺术院校的“新质生产力”?事实上,艺术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的发现与创造,尤其青年学子不需要完全根据社会需求来进行创作,有较大的自由度。很多时候,哪怕他们只是表达了青年一代发自内心的一种憧憬,抒发了对未来社会发展某些新的可能的渴望,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生产”“再生产”的过程。

比如,在我们今年的毕业特展上,有一幅叫《繁花》的油画作品。作者是一位来自哈尔滨的女生,她用明媚的色调描绘了一系列海派元素。与过往此类作品偏重创新创意、不强调基本功不同,这幅作品展示出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绘画技巧,又在整体画风上让人觉得眼前一亮。

一件来自视觉传达专业的作品引入AIGC“共同创作”,由此生成的图像绚丽、多姿、摇曳,突破了观者对此类创作的固有印象。

一件艺术科技类作品将一个矿石放到了摄像机的传感器前,生成了带有矿石颜色和质感的波形图像,不仅在创作方式上有所突破,也可以和宝石鉴定结合起来。

我们还有一位同学围绕着上海奉贤区一处粮仓的改造展开了设计,在延续粮仓既有的严谨管理、严密维护的风格的基础上,探索了其与国情教育、生命教育、文旅产业、时尚潮流融合的可能。

除了在艺术创作、表达方式上鼓励创新,我们学院还在艺术管理专业建设、艺术与科技交叉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将此作为提升艺术类院校“新质生产力”的又一个抓手。

从2023年开始,我们将举办毕业生作品线下专场拍卖会,作为毕业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固定下来。举办到今年,是第三届了。今年的拍卖由艺术管理专业师生来组织,有两个亮点:一个是邀请了广州美院、西安美院、鲁迅美院、四川美院等兄弟院校参加,每个美院都有一到两件作品参加拍卖;另一个是今年我们有了线上拍卖,线上和线下交织在一起,依托的是上海国拍开发的新的线上平台“BAC艺术”。

那天,四川美院艺术管理专业刘涛老师说我们这种做法很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机制设计在无形中为所有拍卖的发生留下了可追溯的清晰数据。

城市周刊:留下这些数据有什么好处?

程雪松:过往,央美、国美做毕业展,作品也有可能被机构、藏家看中,发生现场交易。但这样一种展卖方式是个体化的,学生自己跟画廊、藏家对接、沟通,交易信息基本不公开,于是无法获取艺术作品的市场数据,也无法估量青年艺术家的市场价值。

我们的做法是与上海国拍合作,通过国拍专业的拍卖平台进行艺术作品售卖。通过这一开放平台,把学生跟更广泛的藏家、社会、市民联结在一起。

因为有专业机构为拍卖的信息化工作保驾护航,这样的作用是,第一,为学生跟市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留下确凿、可信的痕迹;第二,这些真实数据让学生看到作为艺术家可以正大光明地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进而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或职业化发展更有信心。

能通过类似的机制、平台创新推动行业发展,促进青年艺术家积极发现个人价值的实现方式,我认为,也是艺术院校“新质生产力”的体现。

让美的价值和力量得以彰显

城市周刊:近年来,随着专业院校的美育资源越发积极、主动走向社会,也不断拓展着公众对“美育”的理解。大家开始意识到“美育”是一种刚需,但也会对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方式感到“玄乎”“难以捉摸”。

程雪松:确实,美育会因其对陶冶性灵有积极助益而蒙上神秘色彩。但无论如何,站在长期主义的立场,一个愿意拥抱美、重视美育和美学素养的社会,不仅会收获更多自尊自爱、包容友好的个体,也会因崇尚有审美品质的表达、创造,而让整个社会生活充满活力。

为何同样是通过AI进行创作,输出的东西大相径庭?为何同样是日常生活用品,有些产品并没有因为量产而在质感或使用体验上有所折损?这背后存在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源于设计者的美学素养。

为什么国产游戏新作《黑神话:悟空》受到国人追捧,可以被视作国产游戏新的里程碑?因为主创团队走访了祖国众多的名山大川,然后把采风所得转化成属于游戏世界的画面或语言,这一切的底层逻辑是审美。其美术总监杨奇自幼学习传统绘画,一学就是8年,后入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其间参与两部3G动画的制作,开始涉及CG类创作。

动画系列电影《哪吒》的导演饺子本是学医出身,却因热爱动画,毅然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哪吒》大热少不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成全,但其独树一帜的叙事、构图、画面节奏背后的基底是饺子的审美能力,及其对艺术元素超强的统筹和把控能力。

随着普通人可以进行艺术创作的门槛越来越低,我相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艺术行业的精英,不一定是从艺术院校走出。但不管他来自哪个领域、什么行业,他的脱颖而出一定是因为他解决了审美力的问题。

审美力问题的解决不一定要靠到大学课堂里去听课。博物馆、美术馆、拍卖会都是美育发生的场域。现在年轻人喜欢去夜校,那些最受欢迎的课程也可以成为培养、提升审美力的摇篮。

我期待艺术的功能、价值被更多的人看到、重视,期待社会美育的影响力可以延伸到社区、乡村的角角落落。当公众对优秀的艺术品习以为常,当人们的审美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当社会上的“美盲”越来越少,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都将变得更有质感。在让美的价值和力量得以彰显方面,上大美院作为以城市命名的专业院校责无旁贷。

[我要纠错]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当下 全国 美术 院校 正值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美育不止润心田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