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校园 奔赴山海

:2025年07月28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背上行囊,踏上旅途。暑期,许多人选择在“行万里路”中认识世界。本期我们邀请4位青年,讲述他们这个夏天的行走故事。他们中有的仍在大学校园求知,有的已经毕业走向社会。他们走进中国的乡村、城市,有...

背上行囊,踏上旅途。暑期,许多人选择在“行万里路”中认识世界。本期我们邀请4位青年,讲述他们这个夏天的行走故事。他们中有的仍在大学校园求知,有的已经毕业走向社会。他们走进中国的乡村、城市,有的还远赴边疆、沙漠,在行走中认识祖国河山,感受时代发展,体悟文化底蕴,触摸烟火真情,为时代发展积蓄青春力量。

——编者

  陕西礼泉

在这里看见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

徐妍迪

络绎不绝的旅游大巴,门前大排长龙的小吃店,来来往往的游客,这个村庄格外热闹。这让初抵袁家村的我惊叹于当地旅游业的兴旺。

袁家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50年前这里是当地最穷的“烂杆村”,村里人住着土坯房或是地坑窑,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如今,这里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超12亿元、接待游客950万人次。怎么做到的?为了解开这一“密码”,我作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青创袁野”实践支队的7名成员之一,趁着暑假,来到袁家村采访调研。

在袁家村党支部委员会委员郭洪力的讲解中,袁家村的发展历程在我们眼前铺开:20世纪70年代,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郭裕禄的带领下,村集体主抓农业生产,挖坡填沟、平整土地、打井积肥……不仅解决了全村人的温饱问题,还实现了“家家户户有余粮”。改革开放以后,村里开始建设村办企业,水泥厂、印刷厂、硅铁厂逐步建成,彻底终结了袁家村“耕地无牛,点灯没油”的历史。2000年后,袁家村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

在与袁家村村民委员会委员、村民、商户的交流过程中,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的韧劲,所有人都抱着相同的目标:“共同富裕”。

这里每家店主营的产品各有特色,你做羊血粉丝,我就做麻花凉皮。同时,建立合作社,村民经营的商铺间互相入股,年末根据持股比例分红。这样,不仅袁家村村民人均收入攀升,还为附近村庄4800余人解决了就业。逢年过节,村里还会举行火锅宴、粽子节等集体活动。

尽管这次社会实践只有短短的1周,却给了我们深入了解乡土中国的机会,也坚定了我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三产融合推动旅游业发展、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民俗旅游地、“前店后坊”模式保障食品安全、农民股份合作社助推百姓共同富裕……袁家村带给大家的启示很多,从它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实践,感受到了时代发展的脉动。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山西大同

触动我心的城市

周子筠

晋北高原上矗立着五尊大佛,他们垂目颔首,面带微笑,向来往的旅人问好。这里是云冈石窟,开凿始于北魏时期,位于山西大同境内。云冈石窟既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一座高峰,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段精彩绝伦的篇章。看罢云冈,我在山西的毕业旅行终于画上了句号。

我一直对文博、历史有浓厚的兴趣,硕士研究生专业领域是纪录片研究与创作。所以我早已习惯一边看纪录片,一边啃书做笔记的旅行方式。此行大同,与过往不同,我收获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感动。

去往石窟的出租车里,司机老陈的故事便是一例。他看我是个年轻人,便热切地请教如何用AI软件学英文。“云冈石窟走向世界,大同的老外越来越多了。”他脸上带着一丝腼腆的执着,“咱不能只会说‘Hello’‘Byebye’,还要让人家能了解大同、爱上大同。”

车子行过隧道,窗外是他熟悉的山壁。老陈告诉我,他小时候就住在云冈石窟旁边,在大佛脚下玩着沙土长大。后来,为了配合景区升级,举家搬到山下,离石窟是远了点,心却更近了。老陈学英语的念头,不单是为生计,更像是对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一种朴素而深情的回馈——让世界听见大同,也让大同拥抱世界。

石窟中,也有很多向游客介绍云冈故事的当地人。年轻的导游小黄,旅游专业科班出身,曾是个足迹遍布多国的背包客。讲解过程中,小黄会将千年的丝路风尘与王朝兴衰,编织进一尊尊佛像的故事中。为了讲解更加形象生动,他每年都会挤出时间自费进修,甚至远赴异国他乡的石窟寺调研学习。

景区一隅的宿白纪念馆里,陈列着中国石窟寺考古奠基人宿白研究云冈的手稿与资料。泛黄的纸页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批注,黑白照片定格着他在洞窟四周勘测的身影。一代代如宿白先生般的学者,用毕生的学术精力为云冈石窟研究奠定基石。

此趟旅途中,令我耳目一新的是,大同市博物馆用数字化技术复原平城(北魏中期都城,今大同市)坊市格局,甚至动态演示石窟开凿技艺,让“过去”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现在”的视野。屏息凝神,我仿佛听到千年前平城街道的喧嚣,正透过这些微小的器物,与今日大同的脉动隐隐相和。

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大同是中国南北文化的集合体,悠悠历史令它熠熠生辉。从前,我对这里只有“一座石窟”的惦念与期待,而今,大同整座城市带给我的触动,将吸引我未来再次到访。这种触动,来自博物馆里镌刻着“平城”二字的瓦当,来自出租车司机努力学英文的劲头,也来自年轻导游洋溢着微笑的脸庞。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25届硕士研究生)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

沙漠里建起“绿色屏障”

胡明宇

在中国西北有一处名为乌兰布和的沙漠。硕士研究生毕业回国入职电力设计院后,我便被派遣到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光伏项目上。乌兰布和沙漠的东端在这里与黄河相接,东北方向便是河套平原。

这个夏天,我又一次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我过去的认知中,内蒙古是一个牧草丰美、牛羊成群的旅游胜地,来了才发现,这里还有古人诗中的长河落日和满天飞旋的黄沙。我的研究方向是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光伏产业对于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光伏电力建设者,我在感慨沙漠的宏大气象之余,更多了一份使命感。

乌兰布和沙漠位于阿拉善高原的冲积平原,光照充足,地广人稀,有着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同时这里遍布着移动沙丘,干旱少雨,冬寒夏热,西风盛行。在蒙古语中,“乌兰布和”指的是“红色的公牛”,它是如此的风沙猛烈,桀骜不驯。在这里建设光伏基地,也需要斗牛士般的勇气、坚毅和智慧。

沙漠里起初没有道路,只有轮胎放过气的四驱越野车能勉强通行。有时油门一松,车就深陷沙中,需要大家一次次合力助推和前车铆足马力拖拽,才能脱离困境。在光缆铺设之前,我们无法使用手机,只能靠对讲机呼叫和人力传话。这个季节太阳炙烤着大地,沙漠里的温度常达40℃以上;进入漫长的冬季,西风嘶吼着席卷万物;沙尘暴来临时,飞舞的沙砾刺痛脸颊,天空瞬间昏暗如黑夜降临。

但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如今,光伏发电项目在带来清洁能源的同时,还能发挥防沙治沙功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相较传统火电燃煤发电模式,光伏组件将光能转为电能的能源生产方式,可以大量减少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二氧化氮的释放。此外,在流沙中种植的沙柳、花棒或沙拐枣可以缓解风蚀沙化,并通过立式纱网沙障、草方格和碎石铺设有效地固定风沙,将移动沙丘逐渐变为固定沙丘,在减少风沙、改善环境的同时促进当地及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沙漠越野、徒步、星空露营等旅游项目的天气环境舒适期被大大延长,沙地逐渐变为草地,太阳能板、风机等设备的大规模铺设也成为生态旅游中别有风味的能源风景线。新能源还为周边农牧民探索生态旅游、林业产品加工等复合经营模式提供了可能性。

驾车在乌兰布和沙漠中穿行,看着一片片由光伏板构成的“蓝色海洋”,我心中油然升起自豪感,相信它们终将成为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作者为杜伦大学商学院2025届硕士研究生)

新疆伊犁

“边疆行”伴我走好人生新旅程

曾 琪

不久前,我和几位本科同学一起踏上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片辽阔之地。此行源于一场久别重逢的奔赴。本科毕业后,我们虽一直在社交媒体上保持联系,但因为身处异地,又处于学业和工作的不同阶段,总是难以聚齐。

恰逢毕业季,大家难得找到了空档期。其中一位回到乌鲁木齐工作的好友提出可以去新疆,看看那片在课本里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西部沃土。大家一拍即合,决定再走一趟伊犁小环线。

我们分别从北京、深圳、郑州等地出发,相约在乌鲁木齐见面。飞机掠过连绵的雪山与广袤的草原,一片辽阔的土地在眼前徐徐铺展。旅程的起点是乌鲁木齐,当地好友热情地当起向导,带我们穿梭于市井巷陌,品尝地道美食,体验新疆的多元文化。

在乌鲁木齐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节奏。这里的生活安稳平缓,大街小巷透着一种难得的从容。好友在此工作近3年,言语间透露着对当下生活的满意,不禁令我重新审视未来的职业选择——从北京回到家乡湖北,是否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平实与安稳?

踏上伊犁小环线的旅途,沿着蜿蜒的独库公路行驶,一日之内,车窗外的景象在雪山、戈壁、草原间流转,仿佛浓缩的四季。比风景更触动人心的,是司机师傅的讲述。他指着路旁的悬崖峭壁说:“当年解放军战士硬是在这绝壁上凿通了贯穿天山南北的生命线。”车轮碾过这条凝结着血汗的道路,我感受到这条路不仅实现了地理上的连通,更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沿着边境线行驶,让我们对祖国边疆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感知。在这里,时常能看到边防战士的身影。道路旁,烈日下,不少战士正在进行路面维护,默默为祖国边疆建设贡献力量。景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也令人印象深刻。行前听闻很多景区条件简陋,甚至只有旱厕。这些顾虑在实地体验后被一一打消——喀拉峻草原等景区设立了干净整洁的休息站,旅游公厕等卫生设施也一应俱全。

“人生没白活!”旅程结束时,这样一句话涌上心头。新疆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深深烙印在我心中。这片土地让我深刻认识到:所谓边疆,从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简单地标,它的安定与繁荣,源自一代代人的坚守与奉献。这些经历和感受,都将成为珍贵的回忆,伴我走好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作者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5届硕士研究生)

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本人提供

[我要纠错]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背上 行囊 踏上 旅途 暑期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走出校园 奔赴山海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