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高校学生资助:接受爱,成为爱,传递爱

:2025年07月28日 光明网-《光明日报》
分享到:

近日,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为大学新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政策咨询与帮助。从2005年教育部首次开通以来,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已经走过20个年头。

【新闻随笔】

作者:罗容海(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近日,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为大学新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政策咨询与帮助。从2005年教育部首次开通以来,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已经走过20个年头。从最初单一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相关咨询和办理,到现在建立起“奖、助、贷、免、勤、补、减”的全方位立体资助体系;从当初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热线,到现在统一部署、相互配合,形成“中央、省、市、县、校”的五级学生资助热线电话网络,高校学生资助热线成为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日益完善的见证和缩影,践行着党和政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以其中最典型的国家助学贷款为例。从1999年实施至今,累计发放助学贷款4000多亿元,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0多万名。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长成才,在各行各业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其中,有见义勇为的道德模范,也有传递友爱的“最美教师”,有已经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也有坚守一线默默耕耘的守护者筑梦人。而如果把范围放大到“奖、助、贷、免、勤、补、减”的整个资助体系,那么泽被面将更大。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资助体系的完善,让资助变得更常规、更普遍。比如一些高校根据学生用餐数据,结合实际情况,默默向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餐卡充钱。通过新型的资助方式,学生获得资助的成本降低了。其中,除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成本,还包括情感成本、尊严成本等。对于受惠学生来说,不忘初心、饮水思源很重要。从自身的角度看,不忘初心是一种对大局和源流的清醒,即古人所说的“智”;而饮水思源则是一种感知幸福和见贤思齐的能力,也即古人所说的“仁”。面对日益常规、日益契约化的资助体系,保持这样一种既“智”且“仁”的态度,是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时代体现。

“人不能忘了来时的路。”贵州望谟县教师刘秀祥在上大学时接受过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后又返回家乡助学,她常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正是这样一个朴素的想法,让刘秀祥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工作生活时,有了不一样的使命担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对于“受人玫瑰”的学生来说,拥香前行,接受爱、成为爱、传递爱,把个体“小我”融入祖国“大我”之中,为国家的建设发展作出应有贡献,才不会辜负家庭和社会给予的每一份托举。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8日 07版)

[我要纠错]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新闻 随笔 作者 北京 师范大学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新闻随笔】高校学生资助:接受爱,成为爱,传递爱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