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鹏飞放弃南方机会,回到甘肃金昌,投身冶金事业,立志用所学报国,传承家乡创业精神。
光明日报记者 刘勇 王鲁婧
脚步踏上家乡黄土塬的那一刻,仰面感受着从河西走廊吹来的清风,吕鹏飞心头涌上了深深的喜悦。
这名刚从东北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毕业的甘肃小伙,不久前放弃了南方一家新能源企业的入职机会,把人生的“下一程”锁定在位于甘肃金昌的金川集团。
他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给记者看,上面密密麻麻地做满了笔记:镍的采矿方法、选矿准则;闪速熔炼、精炼铸造的工艺要点……
“我已经进入了‘准职工’状态,正在提前学习主打工艺,就盼着尽快上岗呢!”他笑着说,“学了这么多年理论,只有用在生产上才能检验出效果来。”
问起选择回到家乡的缘由,吕鹏飞坦言,自己也曾经历过一番思想转变。
他的童年,在天水甘谷县金山镇度过。那里常年干旱、草木稀疏,风一吹便黄尘弥漫。“小时候跟着父母下地割麦子,一天下来大人小孩都是精疲力尽,脸和脊背晒得通红。麦子脱粒后,连值不了几个钱的麦秆、麦糠都舍不得扔,堆得高高的,冬天烧火用。”
吕鹏飞坦言,那时不止一次想早点离开家乡,“总觉得只有走出去才算有出息”。怀揣这个念头,他考进了东北大学。然而,开学不久,一堂触动心灵的课便勾起了他骨子里的家乡情结。
那是一堂有色冶金选修课。老师动情地讲述了陇原大地上工矿产业的创业史:“20世纪60年代,前辈们在荒凉的戈壁滩上住帐篷、啃粗粮,凭借简陋工具和惊人信念,建起我国首条镍钴铂族金属生产线,结束了我国‘缺镍少钴’的历史……”
那一刻,他想起了父辈在陇海铁路、矿山企业忙碌的身影,想起了他们总念叨的那句话:咱西北可有宝贝哩,就怕后生们吃不得苦、下不得力!
一颗“冶金报国”的种子,悄悄在他心里萌芽。
“吸引我的还有家乡的变化!这些年,城乡处处日新月异,每年寒假一回来,又惊又喜。老师也告诉我,我学的专业,正是家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准保有用武之地!所以,我渐渐拿定了主意:回甘肃,把这门看起来‘又重又苦’的专业,真正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吕鹏飞说。
谈及未来,他心中自有蓝图。
“我愿做个深耕一线的工程师。若干年后,家乡工业一定更强、资源开发更绿色更高效,吸引很多青年来扎根。而那时,我也已从一个生涩的新人,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老师傅’……”小伙子眼神中透着陶醉,“在西部建功,是我想要的未来!”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1日 01版)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