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发起的“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回归经典,再次深入研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新京报将每月对活动投稿作品进行遴选...
翻开《我与地坛》,仿佛又站在了地坛公园的老柏树下。史铁生的文字像秋日午后的阳光,不炽烈,却带着穿透时光的温度,把那些关于生死、苦难与母爱的思考,重新铺展在眼前。第一次读时,只看见轮椅上的迷茫与地坛的荒芜;重读才懂,字里行间藏着的,是一个人在命运的废墟上,慢慢站起来的全过程。
地坛于史铁生而言,是救赎之地。他在最狂妄的年纪忽地残废了双腿,便日日摇着轮椅到这园子来。“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这座被遗忘的古园,接纳了他所有的愤怒与绝望。他看着蜂儿在花丛中穿飞,蚂蚁在树干上攀爬,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这些微小的生命律动,像一把温柔的钥匙,慢慢撬开了他紧闭的心门。原来苦难从不是生命的全部,荒芜里也藏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就像地坛里的草木,无论季节更迭,总会在该发芽时抽枝,该开花时绽放。
重读时,最让人心头发紧的,是母亲的身影。史铁生曾说,那时他一门心思只想着自己的不幸,从未想过母亲在他身后默默承受了多少。她悄悄躲在园子里的树后看他,在他晚归时扶着门框等待,在他发脾气时强忍着泪水安慰。她的爱从不说出口,却像地坛的泥土,厚重而沉默,托举着他所有的重量。后来他才明白,“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可当他终于想对母亲说些什么时,她已不在了。这种后知后觉的痛,藏在字里行间,让每个读到的人都忍不住鼻酸——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却常常在懂得时,错过了最该珍惜的人。
这部作品最动人的,是对“活着”的深刻诠释。史铁生在地坛里想了好几年,终于想通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活着,不是对苦难的妥协,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认真地活下去。他在轮椅上写小说,用文字搭建起另一个世界,让生命在笔尖重新焕发生机。这种对命运的和解,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更强大的勇气——就像地坛经历了百年风雨,剥落了华丽的装饰,却依然以最本真的模样,滋养着每一个靠近它的生命。
合上书页,窗外的树影摇晃,像地坛里永不安静的风。《我与地坛》从来不是一本讲述不幸的书,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每个人生命里的“地坛”——那些让我们迷茫、痛苦、挣扎的时刻。史铁生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苦难会留下痕迹,但不会定义人生;失去会带来伤痛,但爱与勇气能让我们在废墟上,重新种出春天。
重读这部作品,读懂的不仅是他的故事,更是我们自己该如何与生活里的“地坛”相处——带着感恩与敬畏,认真地活,用力地爱,在平凡的日子里,刻下属于自己的生命纹路。
文/黄睿彬 北京建筑大学学生
编辑 王硕
校对 柳宝庆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