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曹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 董珍
在教养孩子的漫长旅程中,我们常听到一些流传已久的古训,比如“棍棒底下出孝子”,或是“第一个孩子照着书养,第二个孩子照着猪养”。作为一位中国妈妈,我内心深处或许曾对这些话语有过一丝认同,但身为教师,我又深知其背后隐藏的局限与不足。直到这个并不轻松的暑假,我遇见了《正面管教》这本书,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一度迷茫的育儿之路。
回想暑假前的那个学期,是我记忆中颇为艰难的一段时光。工作的重压让我分身乏术,对儿子学习的关注自然松懈了许多。同时,考虑到女儿升入三年级,学习难度陡增,我更多的心力便倾注在了她身上。开学仅一个多月,儿子的数学老师便忧心忡忡地联系了我:孩子上课注意力涣散,小动作不断,字迹更是潦草得难以辨认。
接到电话的那个上午,一股焦虑与愤怒便在我心头郁结不散——这分明是学习态度出了问题,是放任自流的苗头!一个下午,我都在盘算着如何“严厉管教”:重写作业、罚站阳台、背诵课文……似乎只有严厉的惩罚才能让他“长点记性”。傍晚接他回家,看着他匆忙写就、如鸟爪般凌乱的作业,我积压的情绪瞬间爆发,一把撕掉了他的本子,命令他重写。伴着我的责备与催促,他一直写到深夜九点半。看着他勉强工整了些的字迹,我睡前又严厉告诫:“上课不许玩东西!字必须写好!”我以为,这次教训足够深刻了。
然而,平静仅仅维持了三天。当数学老师再次发来他那“故态复萌”的作业照片时,我的怒火瞬间燎原。
那一次,失控的我将他按在沙发上,巴掌落下的同时,刺耳的责骂也脱口而出。之后的几天,他确实收敛了些,这似乎印证了“老祖宗”方法的“有效性”。但好景不长,类似的问题依旧像杂草般时不时冒头,每一次都伴随着我的数落,甚至更严厉的责打。那段时间,我常常被他气得心绪难平。曾经乖巧的儿子仿佛变了个人,眼神里多了疏离,甚至有了倔强的叛逆。我们之间的空气仿佛凝固成冰,相见无言,只剩烦躁与隔阂。看着他沉默的背影,我开始痛苦地反思: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暑假的到来,仿佛给了我一个喘息和寻找答案的契机。七月,我翻开了《正面管教》。初读时并未抱太大期望,但很快,书中“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像一道强光,刺破了我眼前的迷雾——原来,我一直固执地想要“赢了”孩子,用控制和惩罚来证明权威,却恰恰把亲子关系推向了悬崖边缘。这并非我真正想要的结果!我需要的,是“赢得”孩子的心,与他并肩同行。
带着一丝忐忑和全新的领悟,我尝试着迈出了第一步。那天,我坐到儿子身边,轻声问:“宝贝,妈妈之前那样粗暴地对你,你是不是觉得特别难过,特别委屈?”话音未落,他的眼圈瞬间红了,小小的身体微微颤抖,强忍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那一刻,我的心像被狠狠揪了一下。我张开双臂,将他紧紧拥入怀中。他依偎着我,终于哽咽着说出了心里话:“妈妈,我能把字写好的……就是有时候太想快点写完去玩,就写得不好了……” 原来,困扰他的并非能力,而是那颗贪玩的心。然后,我告诉他:“妈妈小时候也和你一样,很喜欢玩。
有一次,我到学校早了一些,便和几个同学一起到学校西面的杏园里玩,在那里捉蝴蝶,玩着玩着就忘了时间……结果回来的时候自然被姥姥胖揍了一顿!”儿子露出耐人寻问的表情:“妈妈,姥姥打你比你打我疼吗?”我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当然,比我打你疼多了!我当时都被打哭了,两天不能坐板凳!”儿子被我夸张的表情逗乐了:“妈妈,原来你小时候比我还贪玩!”这坦诚的对话像一股暖流,悄然融化了我们之间的坚冰。我接着问他:“那我们想想,有什么办法能既让你玩得开心,又能把字写漂亮呢?”他自己想到了办法:“我可以多练字!练熟了,写得快也能好看!” 看着他亮起来的眼睛,我用力点了点头。
于是,那个暑假,他主动走进了练字班。更让我欣喜的是,练字班的老师很快就夸赞他“写得又快又好”。这份来自外界的肯定,像神奇的养分,滋养着他小小的自信。他练字时那份专注和认真,是惩罚从未能激发出来的光彩。看着他笔下日渐工整有力的字迹,我心中豁然开朗: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征服,而是俯下身来,带着理解和尊重,去“赢得”孩子那颗渴望被看见的心。真正的管教,是牵着孩子的手,一起走向光明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