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指出35岁成为就业门槛引发社会关注,呼吁打破年龄歧视,需立法、机制、文化多方面努力,推动人才合理配置。
35岁,大约是一个普通大学生毕业工作10年的年龄,这时候正是一个人年富力强、创业进取的关键阶段。然而,长期以来,35岁却成为很多求职者迈不过的门槛,这一门槛折射出的是一种不合理的歧视,不仅加剧了就业焦虑,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
近期,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关于打破职场“35岁门槛”的言论以及启动“35+计划”的行动,引发关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再一次反映了公众对打破求职“35岁门槛”的期盼。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公务员与企事业单位已率先打破35岁这一年龄限制,这是一种积极的“突破”,表明着“35岁门槛”正在松动,年龄限制的坚冰正在消融。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就业领域年龄歧视的形势依然存在,如何才能破除这道冰冷的“门槛”?这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从国家、用人单位、个人多个层面出发,共同努力,形成系统合力。
打破“35岁门槛”,国家层面上首先要做的是立法破冰,要不断完善反年龄歧视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为打破门槛提供法律保障。同时要优化机制,激励用人单位主动拥抱“35+”人才,用好人才市场、招聘会等平台,畅通用人单位与就业人员的双向联系渠道。另外,要通过文化引导重塑社会认知,消除对大龄求职者的刻板印象,倡导多元化的人才观,鼓励构建终身职业发展体系。如此,才能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构建更加包容的就业市场。
打破“35岁门槛”,用人单位需要打破职场固有的年龄歧视观念,改变在年龄等方面“一刀切”、增设就业门槛的用人方式。一直以来,有些用人单位偏向于招录年轻员工,认为35岁左右的求职者年龄偏大,需要较高的薪酬待遇,缺乏活力和创造力,职业发展道路较为狭窄。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职场中35岁的人才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技术、心智、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比较成熟,还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创造力也依然处于活跃阶段。用人单位要积极转变用人观念,根据国家政策、自身发展目标以及员工的职业发展来适时调整招录、培训和激励员工的策略,创造良好、公平的就业环境。
打破“35岁门槛”,还需要求职者能自助。个人要通过能力素质的提升,来增加自己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比如通过“经验结构化能力”将以往积累的经验转化为更加成熟的思维和工作能力。在复合能力上也要尽可能地提升,既可以深耕一个领域,掌握这一领域的多个核心部分,也可以尽可能多从事技术、专业、管理等多种岗位,进行复合能力的历练。同时增强资源整合能力,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注意积累资源,服务所从事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兼顾家庭、工作的同时,坚持终身学习,补齐学历、知识短板,实现个人的不断成长。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让经验与活力互相滋养,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尽情绽放。全社会同心协力,形成系统合力,才能共同打破这道阻碍人才流动与社会发展的门槛。
(作者:罗舒,系湖南省岳阳市委党校讲师、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岳阳基地特约研究员)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