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次画车,反映父子生活与情感。教师感悟:游戏表征是情感表达,教育需倾听守护孩子纯真世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沂南县界湖街道中心幼儿园教师 许安安
眼前的这些画,出自一个五岁孩子之手。从初春开学到盛夏七月,“车”几乎是他每日游戏后绘画表征的主题。在户外游戏时他用螺母积木搭建“变形收割机”,不仅有可转动的轮子,还会用绳子拉着在大厅里 “飞驰”,嘴里模仿着机器的轰鸣;区域活动时,他拼插的半挂车总带着细致的 “车厢” 和 “车轮”;就连早间签到、观察植物时,画纸角落也总会冒出一辆辆车。更动人的是,他的两个小伙伴也跟着画起了各种车——收割机、半挂车、卡车、笔触里满是被感染的热忱。
若你蹲下身问:“你每天都画这个,这里面藏着什么故事呀?” 这已是难得的开始 —至少你带着好奇,没有预设答案。可若脱口而出:“这是汽车吧?画得真好,想象力真丰富!” 那便像给孩子的表达套上了枷锁 — 你用成人的经验冰封了他的世界,错过了一个孩子那片藏在画里关于童年爱的故事。
作为成人,你会如何解读这看似重复的画?又会怎样走进这方寸画纸里的世界?
当我告诉你,这幅画里的确藏着 “车” 的故事,你或许会有些惊讶。可当你知道,这孩子的生活几乎被 “车” 串联起全部的童年与爱,便会明白这重复背后的深情:他的爸爸和大哥的工作是开半挂车穿梭于山南海北,农忙时便驾驶收割机穿梭在沂蒙山区的麦田间。天不亮就出发,深夜才归来,有时活多的时候就在半挂车里凑一宿,有时歇在附近乡下奶奶家。因他放学后就会和爸爸语音视频,每到周末爸爸会特意来接他,因二哥上初中,学业紧张,所以每次收割机上的那个座位是他的专属座椅,看金色的麦浪在机器后翻涌;忙完农活,爸爸总会带他去奶奶家旁的小卖店,买上啤酒和一些下酒菜,还给他买最爱吃的麻花。
他向我讲述这些时,小小的身子挺得笔直,眼里闪烁着童真光芒,我握着飞速记录的笔,忽然觉得 —任何文字在这样鲜活的情感面前都显得苍白,唯有屏住呼吸认真倾听,跟着他的记忆回到那片麦田、那家小店,与他共享那份被偏爱的温暖,才是对这份真诚最好的回应。
这让我想起三十年前,父亲总爱在下饭馆时带上我。哥哥总因和伙伴疯玩错过,久而久之,“带女儿出门” 成了父亲的习惯。那些饭菜早已模糊,父亲也不善于言谈,唯有他喝了酒后对我露出慈善、喜欢的眼神,至今仍在心底发烫。原来幸福的童年从不是山珍海味堆砌的盛宴,而是被人放在心尖上的那份在意和独属的偏爱 —这样的童年,足以抵御往后人生的所有寒风冷雨。
这让我深深懂得:
游戏表征的本质:表征未必与当下的游戏直接相关,它更像一条隐秘的通道,连接着孩子内心深处的情感。那些重复的线条,是孩子在用最熟悉的方式表达真挚的情感 —对印象深刻的生活的一种记录和复盘。
游戏表征的感染力:当情感足够真挚,便会像蒲公英的种子般感染他人。两个孩子的画笔接力,正是这份爱的共鸣。
游戏表征的价值:表征是孩子的 “心灵笔记”,我们能从中读懂他们的欢喜与兴趣,从而给予最精准的回应 —或许是一句 “爸爸开收割机的样子一定很威风”,或许是提供更多游戏时间和材料让他去创造更多“爸爸的车”。
游戏表征的灵魂:从不是形式化的 “任务”,它的灵魂是孩子 “想说下去” 的欲望。比起 “画得像不像”,更重要的是守护那份 “我想告诉你” 的热情。
正如《教育的情调》中所说:“教育不是一项纯粹的技术活,它扎根于对孩子的敏感、对情境的感知,以及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联结。” 这个五岁孩子的画,就是最好的注解 —— 他教会我们,教育者最该拥有的 “技术”,是放下预设的谦卑,是认真倾听并记录儿童的表达,是与孩子共情的温柔。
我们总说要 “教育孩子”,却常常忘了,孩子才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用执着的线条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事物,值得日复一日去描摹;他们用纯粹的情感提醒我们: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教会孩子什么,而是守护他们心中那片被爱照亮的天地。
愿我们都能管住急于评判的嘴,收起预设答案的手,竖起善于倾听的耳,用心感受每一幅画里的心灵低语 —— 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每一根线条都在诉说:被看见,被懂得,就是最好的教育。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