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窗边的小豆豆》感悟教育,提倡尊重与唤醒,用爱和耐心培养孩子个性。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延瑜 编辑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济南高新区稼轩小学教师 张红
初读《窗边的小豆豆》,是被封面那抹温暖的黄色吸引——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女孩踮脚望向电车教室,眼里满是好奇与期待。合上书页时,眼眶却微微发热。黑柳彻子笔下的巴学园,不仅是一所学校,更像一座用爱与智慧搭建的成长乐园,让我这个从教十年的小学老师,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
巴学园最动人的,是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对孩子的尊重。当小豆豆因为淘气被退学,第一次见到小林校长时,他耐心听这个六岁女孩絮絮叨叨讲了四个小时,始终笑着说“真好啊”。这让我想起班上那个总爱上课插嘴的男孩,他的“小废话”里藏着对世界的热情,而我却常常粗暴地打断。小林校长说:“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品质,并把它们引导出来,培养成富有个性的孩子。”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教育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初心——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
巴学园的“特别”,藏在细节里。电车教室让课堂变成流动的风景,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开始学习,每天的课程表都像拆盲盒。午餐时的“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让孩子们在分享中懂得均衡饮食;运动会的项目专为身体有缺陷的孩子设计,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胜利的喜悦。这些看似“不按常理出牌”的设计,背后是对儿童天性的深刻理解。
我曾在课堂上做过一个小小的尝试。学习“植物的生长”一课时,我没有按课本照本宣科,而是带孩子们在校园角落开辟了“小菜园”。他们每天课间蹲在菜畦边观察,用稚嫩的笔触记录豆苗的生长,连平时最调皮的孩子都变得细心起来。当第一颗樱桃番茄成熟时,全班同学围着它欢呼的样子,比任何标准答案都更有教育意义。这让我明白,教育的美好,往往发生在预设之外。
书中让我落泪的,是小林校长对身体有缺陷的孩子的呵护。患小儿麻痹症的泰明,在小林校长的鼓励下,第一次爬上了小豆豆的窗台,看到了从未见过的风景;总是被嘲笑“光秃秃”的高桥君,在校长设计的运动会上一次次夺冠,自卑的阴影渐渐散去。这让我想起曾经班上那个视力障碍的女孩,她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用耳朵听课。我每天都会特意走到她身边,用慢一点的语速讲课,让她听懂我的讲话;同学们也学着和她交流,她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
巴学园最终在战火中消失了,但小林校长留下的教育理念却永远鲜活。他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这句简单的话,他对每个孩子都说过。作为老师,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教育的大环境,但可以在自己的教室里,种下尊重与理解的种子。当孩子犯错时,多一份耐心倾听;当孩子迷茫时,多一句肯定鼓励;当孩子与众不同时,多一点包容接纳。
合上书,夕阳透过办公室的窗户,在教案本上投下温暖的光斑。教育之路漫长且琐碎,但只要心中装着对孩子的爱与信任,平凡的日常也能开出花来。这几年,我把这份理念融进日常教学:课前会花五分钟听孩子们讲 “今天的小发现”,哪怕是 “蚂蚁搬了块饼干”;给学生的评语里,避免说 “你要改正缺点”,而是写 “我看到你这周主动帮同学整理课桌,很温暖”;班级的 “进步墙” 上,贴满的不是分数,而是 “学会系鞋带”“主动向老师提问” 这样的小事。我发现,当孩子被当作 “好孩子” 对待时,他们真的会慢慢长成更好的样子。
《窗边的小豆豆》让我明白,教师的价值从不在惊天动地的成就里,而在每一次耐心倾听、每一句肯定鼓励、每一份包容接纳中。我们不必做聚光灯,只需做一盏盏台灯,在孩子低头前行时,照亮他脚下的路,也照亮他眼里的光。这便是教育最扎实的模样——用爱打底,让每个独一无二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节奏生长。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