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校园里的抗战丰碑④|“鸡犬不留”,动物也不当“亡国奴”

:2025年09月06日 紫牛新闻
分享到:

王酉亭率动物西迁,抗战时保护珍贵牲畜。遍历险阻,达重庆,建畜牧业基础。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江苏省教育厅新闻办联合扬子晚报·少年志推出系列报道“弦歌·校园里的抗战丰碑”,记者深入校园采访挖掘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这些历史片段,如同矗立在校园中的无形丰碑,记录着烽火岁月里的坚守与抗争,见证着教育薪火在动荡中的传承。

1937年12月,日寇铁蹄踏破金陵,中央大学举校西迁重庆,但大群牲畜无法随行。人不当亡国奴,动物也不当亡国奴!时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教师、畜牧场长的王酉亭和师生们不想让承载着教学与科研希望的动物落入敌手,毅然率领一支由荷兰牛、美国火鸡、澳洲马、英国约克夏猪等上千只动物组成的“动物大军”踏上西迁之路。近日,王酉亭之子王德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专访,向记者讲述了父亲的这段特殊经历。

 王酉亭

“绝不留给日本人做盘中餐!”

“父亲说,这些动物是国家花重金从国外优选过来的珍贵品种,对后续的畜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定要带走,绝不留给日本人做盘中餐!”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灾难深重,还处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贫困社会,国内农畜产品质量低下。1935年,中央大学希望从国外引进优良家畜品种科学繁育改良,然后再向各地输送。这样,可以逐步改善中国农牧业的落后面貌。王德说,当时畜牧场里80%以上是进口品种,此外还有少量的国内优良品种。

 中央大学成贤牧场乳牛场

然而,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央大学开始西迁重庆。原本全家都有船票打算与妻小一起随校西迁的王酉亭,毅然决定放弃自己的船票。他召集畜牧场的员工,提出“再难也要将这千余头动物送到重庆”的决心。

“当时大家对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义愤填膺,有人就说‘你带头带我们走,我们绝不做亡国奴。’”王德说,连父亲在内,一共16位汉子达成了一致决定。

牛马开道,猪羊随后,队伍长达400米

1937年12月9日,日军从东南西三个方向杀向南京,王酉亭率领职工们在凌晨时分赶到城西北的码头,乘坐提前高价雇佣的四条大船。大家将畜牧场的鸡鸭鹅兔等小动物装箱进笼,放在牛马背上驮运,猪、羊等家畜则驱赶到下关江边,将牲畜家禽分批运送上船。

“从南京出来一刻也不敢停,日军前后夹击,父亲带着人和动物们往西跑,饿了抓一把炒面,渴了就从池塘舀点儿水,夜里再喂牲畜。”王德说,牲畜的队伍长达400米,速度根本快不起来。

路途中,王酉亭身背双筒猎枪,手推着自行车,时而在队伍最前方引导,时而尾随队伍督促赶路。前有壮士“导航”牵着牛马开道,猪羊等随其后。队伍行进时,两侧各有“警卫”多人,防止动物相互撕咬;另有三四人负责压队。

更严峻的是,这些动物特别能吃,带的饲料没几天就吃完了。王酉亭和职工们只有想方设法,一面沿途购买粮食,一面割草饲养大牲口。为了早日脱离战区,他们还沿途雇佣农民的板车、毛驴车,拉着走得慢的动物加速西进。

历时一年终到重庆,学生抱着牛马失声痛哭

一路上,“动物大军”从南京保卫战的炮火中突围,从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的边缘地带穿越,行进路线因战局瞬息万变而数度调整,一路跋山涉水、险象环生。

动物大军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

1938年11月下旬,这支饱经磨难的队伍终于抵达重庆。时任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在晚年回忆录《逝者如斯夫集》中写下了与“动物大军”见面的难忘场面——“赶牛的王酉亭先生和三个技工,更是须发蓬松,好像苏武牧羊塞外归来一般。”

当时,中央大学及附中、附小师生和家属近万人闻讯,纷纷从教室、宿舍和街道涌出来,排成两行队列迎接。不少中央大学学生更是抱着牛马失声痛哭。

从1937年12月开始,王酉亭与15位同仁驱赶着庞大的队伍,穿越苏、皖、豫、鄂、川五省,历时一年跋涉超4000里西迁重庆,被后来的史学家誉之为“抗日战争中的另类长征”。

动物西迁是壮举,是传奇,更是精神火种

王酉亭率领动物西迁的事迹,在重庆传为美谈。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曾无限感慨:“抗战时期的两个大学有两个鸡犬不留——南开大学鸡犬不留,是被日本人的飞机投弹全炸死了;而中央大学鸡犬不留,全部都搬到重庆了。”

这些历经浩劫幸存下来的珍贵物种,也成为了抗战后方重要的种畜资源。此后,中央大学返回南京时,西迁的动物全部都留在了当地,奠定了西南地区畜牧业大发展的基础。

王酉亭率领“动物大军”西迁是壮举,是传奇,更是精神火种。如今,南京农业大学的青年学子每年重走动物西迁路,动物科技学院大三学生姜文宇告诉记者,“我们不仅要追寻前辈的足迹,更要扛起守护畜种、强农兴国的责任。”

【记者手记】

勿忘国耻 吾辈自强

王酉亭先生于1982年去世,儿子王德也已74岁。王德讲起父亲的这段经历时仍激动万分。这些年,他常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开讲座,为青年学子讲述这段历史。“王酉亭们”不是军人,亦没有命令,却奋起抗争、心怀家国。这种精神,曾在当地军民中引起了强烈震动。“我们的国家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了,但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唯有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才能昂首向前。”王德的每一次讲述都让学子们心潮澎湃。

王德说,如果还有机会跟父亲说句话,他一定会告诉父亲,“您所期望的‘中国一定强’,现在真的强了!”

策划 王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王赟  蔡蕴琦

编导  王赟   刘梦琦

拍摄  吴伟龙  高一鑫

剪辑  吴伟龙

部分资料由王酉亭之子王德提供

图片来源 东南大学官微、金陵档案

校对 陶善工

[我要纠错]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编者按 纪念 中国人民 抗日战争 世界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弦歌·校园里的抗战丰碑④|“鸡犬不留”,动物也不当“亡国奴”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