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年赵宁靖圆梦南农,十年之约终实现。施雪钢帮扶家乡儿童,助其成才,他本人也报考南农。
9月6日是南京农业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报到的日子,来自贵州麻江的赵宁靖格外开心,来南农读书圆了他十年的梦想,也与南农的一位“施叔叔”有关。
“这一刻我也等了十年!”
“第一次见到赵宁靖,他们两兄弟有些腼腆,话不多,奖状却贴满了整面墙。”回忆起十年前的初遇,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施雪钢记忆犹新,他就是赵宁靖口中的施叔叔。2015年8月,施雪钢作为南农挂职干部派驻麻江高枧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到岗后的首次留守儿童走访中,结识了赵宁靖一家。
父母远赴外省务工,年近7旬岁的奶奶在家带着两个八九岁的小孙子,家里收拾得很干净,却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电器。
施雪钢与赵宁靖兄弟俩
“不能让孩子的未来被贫困困住。”施雪钢当即决定帮助兄弟俩,自掏腰包购买了书包和玩具,送到两兄弟手中。从此之后,从村委会到赵宁靖家的800米山路,也成了他几乎每天必走的路。
在忙碌间隙,施雪钢时常抽空给两个孩子辅导功课、教他们打羽毛球、学普通话。小小的两兄弟,成了他的好朋友和“球搭子”。而在赵宁笙、赵宁靖心中,南京农业大学也成了愈发想去看一看的地方。“想给孩子们种下一颗‘种子’。”施雪钢说。
书本、文具、衣服、玩具……在施雪钢的发起下,高枧村孩子们收到的包裹源源不断。但是挂职时间只有2年,离开麻江后,村里这些孩子怎么办?为建立起长效帮扶机制,他牵线学校,邀请大北农集团设立奖学金,每年资助5000元帮扶高枧学子。
在南农的持续帮扶下,麻江的“花经济”愈发红火,2016年菊花季,高枧村游人如织。施雪钢带着乡亲们在村口开了间菊花小铺,生意红火时,常常忙得脚不沾地。不久,他就发现店里突然多了两位“小志愿者”——赵宁笙和赵宁靖,在课余时间自发前来帮忙的兄弟俩。
而这份跨越1500公里的关怀,在2024年结出了第一颗果实——哥哥赵宁笙顺利考入南京工业大学。而今年夏天,弟弟赵宁靖也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一封期盼已久的录取通知书,为这场十年之约画上了圆满句点。
9月6日报到日,施雪钢与赵宁靖一家
“这一刻我也等了十年!”施雪钢激动地说,“希望宁靖在南农立大志、求大学、修大德,做一个能够为国家社会作贡献的人。”。
“南农,是我的唯一志愿”
18岁的贵州小伙,为什么只选择了南农?他说,“每次回家都肉眼可见家乡的变化,蒸蒸日上,越来越好!”
赵宁靖高中就读于凯里市第一中学,学业繁忙回家不多。但是每次回到麻江县、走进高枧村,五彩的菊花、晶莹的稻米、酸甜的蓝莓和乡亲们日益增多的笑脸,都带给这位少年最深的触动。
“学校的水稻专家李刚华教授2016年开始就给爸爸做技术指导,施叔叔跟我们相处像亲人一样。”赵宁靖深知,麻江的乡村振兴,凝结了无数南农人的汗水与期望。十多年的耳濡目染,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报考南农的想法。
“南京农业大学,百廿名校,1902年成立嘛……”中学期间,赵宁靖已经开始给“梦中情校”做功课。“10年前,施叔叔来到我的家乡,第一次听说的‘南京农业大学’让我非常向往。今天,梦想与现实终于重合了!”
“我没有其他志愿。”他坦言,志愿表里,想报的只有南农。后来因为第二、第三志愿不能空缺,被老师“打了回来”,才又填上了其他学校。
对于植保专业的选择,赵宁靖表示一方面是出于自身兴趣,另一方面是希望学到更多病虫害防治的知识,让爸爸的田里没有虫子。“将来想回到麻江,帮助家乡的农业经济发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王赟
视频 王赟 庆苗苗
通讯员 王璐
校对 陶善工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