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教育部在北京举行“教育这十年”“1+1”主题新闻发布会。作为唯一分会场,江苏专题介绍高校科技创新十年发展成效。近日,我们先后走访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以及线上采访了苏州...
7月19日,教育部在北京举行“教育这十年”“1+1”主题新闻发布会。作为唯一分会场,江苏专题介绍高校科技创新十年发展成效。近日,我们先后走访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以及线上采访了苏州大学四所高校。跟小编一起来看看这四所学校的科技创新发展成效吧——
南京大学
积极探索实践强化国家战略
科技力量的南大方案
南京大学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资源汇聚、创新成果丰硕、创新氛围浓厚,紧扣时代命题,努力做好“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张答卷。
近几年,南京大学以“四个面向”要求为指引,推进实施科研转型提升战略,持续探索以基础研究为根,向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延伸拓展的“三位一体原创驱动式”科学研究新模式,打造“理工医”科技创新新高峰。
深入实施“卓越研究计划”,加大支持原创性、变革性、引领性基础研究,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研究攻关。计划实施以来,学校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性成果,新型拓扑量子态—Weyl半金属研究开创了新的学科领域,入选201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首次实现了基于移动平台的全天候量子密钥分发,开辟了实用型量子通讯新篇章;全球率先基于大数据揭示了古生物多样性演化,构建了地球科学研究新范式;复杂废水生物处理增效调控技术国际领跑,主导制定了多项工业废水回用国际标准。
构建高质量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探索实践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架构下新型举国体制的南大方案。经过长期建设,学校已经形成以“国家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引领的创新平台体系。近年来,新增江苏应用数学中心、关键地球物质循环前沿科学中心、长三角大气与地球系统过程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学校科技创新条件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服务国家贡献愈加凸显。学校研究团队参与研制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功能集成光量子芯片”等七项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学校研究团队参与完成了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决策治理等工作;完成相关区域地面沉降、滑坡灾害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国家战略实施做出重要贡献。
南京大学将继续以科技创新“四个面向”为指导,坚持鼓励探索、突出原创;坚持聚焦前沿、独辟蹊径;坚持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坚持共性导向、交叉融通,优化南京大学战略科技力量,系统提升助力国家关键核心领域抗冲击的创新能力,积极推进能够形成战略反制能力的创新体系建设。
东南大学
科学名百廿 原创著新篇
东南大学自1902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和践行“止于至善”校训,以科学名世,精进科技,服务国家,造福社会,勇挑历史重担,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科技强国,为国家科技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
东南大学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社会重大需求、服务产业重大关切。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强化原始创新、强化战略布局、强化协同组织、强化制度保障,大力实施“原创能力提升计划”,着力推进“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一体化建设,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做有格局、有组织、有学术引领力的科研。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服务国家能力显著增强。大力实施“原创能力突破计划”,启动面向2035和“卡脖子”的十大科学技术问题,聚焦支持团队取得一批原创性的重大科研突破。在毫米波新型基片、电磁超材料、分子铁电材料、分子影像、量子信息等多个研究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在宽带移动通信技术、微波毫米波技术、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大跨径桥梁钢桥面铺装成套关键技术、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人机交互遥操作机器人、工业智能超声监测、新型消化道支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在一批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和工程中做出重要贡献。2011年以来,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3项,其中牵头获一等奖3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奖以上的成果249项,其中牵头一等奖80项。
打造科研战略高地,大平台建设稳扎稳打。科技创新基地作为开展“有组织科研”的重要载体,东南大学强化重点基地建设,着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平台,形成“一体两翼”的科研格局。近几年,深入推进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与南京市签署了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依托共建协议,助力紫金山实验室正式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积极参与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建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大平台建设,新增“智慧建造与运维”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应用数学中心、移动信息通信与安全前沿科学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基地,为支撑高水平科研创造有利条件。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学校坚定不移地走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建设道路,始终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深度参与雄安新区规划,服务“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与中国路桥签署合作协议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支撑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国学中心、港珠澳大桥、长江中下游系列跨江大桥设计;获批无线通信技术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为国家通信产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东南大学将持续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动摇,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征程中不懈追求新的“至善”,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东大力量”,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留下东南大学不断奋进的新足迹。
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是江苏省和南京市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共同推进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紫金山实验室面向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引领全球信息科技发展方向、解决行业重大科技问题为使命,通过聚集全球高端人才,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力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展重大示范应用,促进成果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落地。紫金山实验室力图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建成体现国家意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科技创新基地。
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的使命: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网络强国、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从软件到硬件皆自主可控的网络解决方案。探索重大前沿理论。探索学科交叉前沿基础理论,发展颠覆性技术,实现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未来网络、新型通信、内生安全等关键核心技术。建设重大实验平台。建设面向全球开放的国际一流的支撑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公共实验平台。开展重大示范应用。开展核心技术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带动江苏及全国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全球创新高地。集聚国内外顶尖人才,形成信息领域全球著名的创新人才高地。建成国家级战略科技基地。建成体现国家意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科技创新基地。
南京工业大学
创建临氧裂解新概念、
反应分离新技术、
原子经济新应用
构筑“三废”原位减量新技术
精细化工行业产品种类繁多、工艺流程长、生产技术精密,生产企业往往呈现出“先产品分散生产,后污染集中治理”或“重产品生产,轻污染治理”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乔旭教授团队研发的“嵌入临氧裂解过程的‘三废’治理与化学品生产耦合关键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3项创新实现了化工及相关行业生产的源头绿色化、过程减量化、治理精准化,获评202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提出净化新概念,实现化工过程“三废”近零排放
针对化工产品“三废”相态分别治理能耗高、效率低的问题,乔旭团队研发出“三废”临氧裂解一体化净化技术。“利用大分子有机物裂解和气态有机小分子深度氧化的耦合反应机理,通过临氧裂解热量传递过程的调控实现系统自热平衡。”乔旭解释道,也就是使大分子在氧气的作用下裂解反应生成小分子,小分子再深度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实现废水、废气、废渣近零排放。
设计新型反应分离集成技术,实现“三废”原位减量
“提高原料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精细化学品生产源头绿色,是我们团队攻关的目标。”乔旭说,精细化学品生产的反应、分离等单元过程大多采用离散单向的序贯连接方式,各单元产生的废弃物大多直接进入“三废”处理系统,有时副产物排放量可能是目标产品的10到100倍,这不仅造成了原料成本的增加,还额外增加了废弃物处置的费用。
为此,乔旭研究团队发明捕获并利用精细化学品制造过程中过量原料的系列反应—分离耦合技术,开发全局寻优的增强型“蝙蝠”算法,优化设计反应—分离耦合工业化过程,最大限度降低过量组分逃逸量,实现生产过程“三废”原位减量。
团队针对酫酯胺类精细化学品高原子经济性反应合成路线,创制了功能化分子筛催化剂,并通过调控反应网络、提高原料利用效率,做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精细化学品生产源头绿色。
采用原子经济反应,绿色催化工艺杜绝废水产生
“采用绿色反应工艺才能使精化品在工业生产中真正实现‘源头绿色、原位减量、嵌入治理’。”绿色化工实验室成员、南工大化工学院陈献教授介绍,该团队在提出“临氧裂解”净化新概念,发明了“三废”临氧裂解净化新装备的同时,针对精细化学品合成副产生物量大的问题,设计出系列提高原子利用率的绿色反应工艺。
该团队提出了极性溶剂原位还原、盐析定向锚定等策略,构筑磺酸等有机官能团、过渡/碱金属均匀分布的分子筛催化剂,首次用于加成、缩合等高原子经济性反应,实现多点位协同的高效催化效应,构建了羧酸特种酯、烷氧基丙酸酯、二苯胺、(氯代)苯甲醛的绿色催化合成工艺。
“原料吃干榨净了,工艺水循环利用了,‘三废’自然不存在了。”绿色化工实验室成员、南工大化工学院崔咪芬教授列举一系列成果转化实例介绍说,绿色工艺原料转化率与目标产品选择性均高于传统工艺,建成的酸烯加成、烷烃氯化的“背包式”反应精馏集成装置,使原料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分别达到98%和97%以上。
此外,发明的(氯代)苯甲醛生产水解反应与液液分离耦合的过量水原位循环技术,工艺水100%循环利用,源头上杜绝了向系统外排放未反应的过量原料和工艺废水的产生。
与产品生产一体化融合,打造出精细化学品绿色制造示范效应
“嵌入临氧裂解过程的‘三废’治理与化学品生产耦合关键技术”经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专家组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临氧裂解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推动精细化学品绿色制造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具有很好的产业推广应用前景。
技术成果的成功应用,将环保与相关产品生产一体化融合,实现了精细化学品的绿色制造。这一专利技术入股孵化出南京资环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相关产品技术独家转让给有关企业,建成全国首套化工“三废”临氧裂解一体化净化撬块装置和全球最大4.5万吨/年二苯胺、1.2万吨氯代苯甲醛(含氯代氯苄)等工业装置,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
近两年,成果应用企业取得了新增销售额20.57亿元、新增利润2.83亿元的经济效益,同时取得了减排废气13.51亿立方米,减排精馏釜残等有机危废5156吨,经济环境效益显著。
苏州大学
坚持“守正创新 传承发展”
大力推进有组织的科学研究
苏州大学坚持“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科技创新战略,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成效斐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了学科、人才、科研的良性互动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坚持“四个面向”为指引,着力加强基础研究。以科研平台为龙头,凝聚人才、打造团队,提升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能力。聚焦国家及区域战略需求,持续推进组建科研大平台,积极加强技术转化和技术储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打造多学科、有凝聚力、竞争力、创造力的基础创新和应用转化平台,培养战略性科技领军人才和拔尖青年科技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为国家重大基础前沿研究提供有力技术和平台支撑。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着力攻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出国防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督保障体系。学校凝聚高水平、特色科研群体,承担“风云三号”温室气体监测仪光学系统的研制。学校科技团队研制的避障相机、导航地形相机地面模拟器,用于“天问一号”探测器火星车GNC地面测试设备,助力我国“走向深空”,开启行星探测第一步。
苏州大学不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形成产学研融合引导下的一体化创新生态。建立具有苏州大学特色的高校全链条综合化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学校在2020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排名中,位列全国高校第10。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1年PCT国际专利申请数据,苏州大学排名全球高校第9名,中国高校第4名。2021年获批科技部、教育部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试点(全国二十家,地方高校唯一)。
苏州大学将继续以“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建设大平台、产出大成果”为宗旨,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科技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坚持双轮驱动推进科技发展,注重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加强一体化创新和高质量成果转化,孵化前沿性引领技术,对交叉学科研究提前谋划布局,不断完善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努力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苏大力量。
来源: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部分图片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