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重要回信精神报告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行。全省教科研机构留学归国学者、科研人员代表等3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
5月18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重要回信精神报告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行。全省教科研机构留学归国学者、科研人员代表等3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重要回信精神,努力在江苏大地上“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再创佳绩、争做表率。
“追光”领跑,用科技硬实力服务国家战略
“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令我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倍增干劲!这一年,我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加深对回信精神的理解,一步步坚定了拼搏奋斗的方向与决心。”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谭海仁教授前不久刚刚获得“江苏省青年五四奖章”,活动现场,他分享了自己一路“追光”,用科技硬实力为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服务的故事。
2018年,谭海仁从海外学成归来,在南大组建了“能源光电材料与器件”课题组。回国五年来,他带领团队向着高效稳定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这一前沿和颠覆性低碳技术发起持续冲锋。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0多个小时,带着近20人的团队花了整整一年多,他终于初步实现了两微米薄薄两层钙钛矿叠加。从假设到验证,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再来……艰难的攻关过程中,他自己也记不清究竟尝试了多少次,但他始终记得回国的初心,“希望在产业化的大尺寸上将钙钛矿电池效率提到26%—27%,早日见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目前,谭海仁团队共有5项叠层电池的世界纪录被收录,其中有3项是对自己成果的超越。在大面积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上,谭海仁带领团队接连取得突破,成为一骑绝尘的“追光者”。中国的光伏技术也终于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弯道超越。
接轨国际,从源头推动关键技术创新
受到总书记回信感召的,还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李秀强教授。“2022年我正在德国冯新亮院士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有幸读到习近平总书记写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备受鼓舞。知识无国界,出国求学是对个人的雕琢,学成归国则是对家国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对归国学者真挚的祝福和殷切的期盼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让我心头一热,更加坚定回归祖国并投身祖国建设事业的决心。”李秀强辞去了国外的职位,于2022年7月加入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归国以来,李秀强所负责的课题组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先后入选了江苏省特聘教授、校长空英才等人才计划,作为项目骨干参与了GF173基础加强项目。李秀强提出,要立足国家重大需求,研发新型光热转换系统,助力国家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我们最近一项工作是将太阳能界面光热技术与分离能较低的膜过滤净水技术相结合,大幅提高了器件的产水速率,突破了太阳能界面光热技术产水的认知上限,有助于实现水-能源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李秀强说。
南京医科大学赵宸教授作为一位在高中毕业后即赴海外顶尖学府深造的的青年海归,分享了他的十年留学经历以及归国后取得的科技成果。“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目前已经围绕QSP模型模拟这一新药研发核心技术,与多家国内龙头药企以及临床专家们建立了合作,希望在国内开拓这个前沿领域的同时,尽快地从源头上也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在关键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方面早日接轨国际前沿。”
立德树人,深学细悟汲取奋进力量
活动现场,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位优秀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实际作了主旨报告。他们从立德树人、科技创新、产教融合等不同角度,汇报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学习成果,集中展示了他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投身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全省教育科技战线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群体在深学细悟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中所汲取的强大奋进力量。
此外,当天下午,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南京大学还在国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南京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联合举办“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主题活动暨江苏省“大思政课”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用好社会教育大资源,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打造“大思政课”建设的江苏样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陶善工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