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下午,东南大学阶梯教室内,三百余名师生屏息凝望直播屏幕,期待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当返回舱拖着橙红色尾焰刺破云层,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舱门打开,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一...
4月30日下午,东南大学阶梯教室内,三百余名师生屏息凝望直播屏幕,期待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当返回舱拖着橙红色尾焰刺破云层,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舱门打开,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一一安全出舱,他们透过屏幕向大家挥手示意。
刘莉摄
“成功着陆啦!”“宇宙学姐回来啦!”“学弟学妹欢迎师姐回家!”“我们也想上天”……一瞬间,现场欢呼声与掌声响彻校园。
刘莉摄
在集体观看现场,东大能源与环境工程等院系近300名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同学们手中的旗帜翻卷如焰,写着“航天强国”“共赴星辰、拥抱理想”等字样的KT板起伏似浪;在食堂,原本此起彼落的交谈声骤然化作沸腾的声浪;在宿舍,自发收看的同学们相拥而跃;在实验室,团队师生们激动击掌……这一刻,一双双眼眸中都闪烁着荣耀快乐的星光。
“回家的感觉真好!祖国母亲,您远行的儿女回来了!”听到王浩泽掷地有声的讲话,现场许多师生不能自已,热泪盈眶。“我为我的学生感到骄傲!看到她安全着陆,我这颗心就放下了!”王浩泽的班主任郑晓红老师说道。
“当返回舱安全着陆、舱门缓缓打开的那一刻,我的心情难以言表。学姐的成功让我更加坚定了科研报国的信念,也更加明确了自己肩负的责任。”能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夏忠玉难掩激动心情地说道,她目前正着手院系挑战杯项目,围绕探究更高效的热控系统,为航天员的太空生活与工作提供保障。
“新时代青年的使命绝非空泛的口号,而是要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脉搏。我们或许不会飞向太空,但手中的计算尺、笔下的公式,同样是叩问宇宙的钥匙。”物理学院本科生郭嘉榕说道。
“作为一名新生,我的梦想就是努力提升自我,加入科技报国、航天报国的队伍,在王浩泽学姐的引领下,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实现梦想。”新生学院顾彧章说。
此刻,在着陆场附近的观测区,能源与环境学院青年教师许波、巩峰正手持校旗,近距离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见证东南大学2012届校友王浩泽,完成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女性航天员太空“差旅”。
许波作为王浩泽的本硕同学,激动说道,“王浩泽是我的榜样,同窗岁月里与她的多次交流,坚定了我成为一名从事航天热管理研究方向的青年研究者。今天,她依然鼓舞着我,用‘航天匠心’为科研注入永恒动力,从六朝松到空间站,我们的青春永远在天地对话中燃烧。”
据悉,东南大学科研力量与中国航天事业深度耦合。许波负责的空间站工程空间应用系统首批流体物理实验项目冷凝强化实验模块随天舟七号货运飞船(2024年1月)顺利进入空间站,其研究成果为高效、可靠、轻量化的载人航天器热控系统提供相关数据支撑。
东南大学宋爱国教授团队研发的六维力传感器系统在空间站机械臂的关键操作中,持续稳定发挥作用,将空间设备安装定位精度提升至0.02毫米级,为航天员在轨作业提供了精准的力学反馈。
王浩泽,我国首位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2008级本科生,2012级研究生,她以卓越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攻关能力入选神舟十九号乘组并顺利完成任务凯旋。
通讯员 孙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王赟
视频 戴哲涵
校对 胡妍璐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