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工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构建“浸润+传承+传播”三位一体文化育人新格局,教育引导师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淮阴工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构建“浸润+传承+传播”三位一体文化育人新格局,教育引导师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构建“多维教学体系”,深化文化浸润。立足专业特色,构建“课程+讲座+考察”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在“图形创意”“民间美术”等课程中,融入传统纹样、非遗技艺等文化元素,开展主题性艺术设计创作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设计艺术学院开设“发现设计十二讲”通识课程,邀请知名学者围绕运河文化、数字文创等前沿课题展开研讨。组织学生赴苏州园林等地开展田野调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结合“公共空间室内设计”等课程完成“古建测绘”“非遗纹样采集”等实践项目,形成“理论认知—场景体验—创意转化”教学闭环。
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推动文化传承。打通校地资源,打造非遗传承实践矩阵。与淮安市博物馆联合举办“安澜——中国水工科技馆文物征集成果展”,展现传统河工器具的工艺之美和科技之美。在校内设立“陶艺工坊”“木作实验室”等非遗实践空间,建设“非遗研培基地”,引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设立“非遗大师工作坊”,传习扎染工艺与云锦工艺等技艺,指导学生完成非遗主题作品创作。联合地方政府打造“淮安文化IP”,组织学生在河下古镇运营非遗文创市集,用作品向游客传递非遗文化的核心内涵。
探索“跨界融合路径”,促进文化传播。通过“科技+文化”“服务+传播”双轮驱动,创新文化表达形式,拓展文化辐射范围。邀请知名学者、行业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推介元宇宙、AI生成技术,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延伸至新兴领域。围绕运河文化,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投射映射艺术工坊,在文明互鉴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组建淮安文化宣传志愿者团队,在吴承恩纪念馆、中国漕运博物馆等地为游客提供讲解与服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