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对接产业创新,构建链式创新体系培养复合人才。
9月2日,省教育厅在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省教育厅近期印发的《江苏省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苏委教工〔2025〕4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和工作推进情况作详细介绍。发布会上,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相关负责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负责人分别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扬子晚报记者):《实施方案》提出创新构建“产业链需求牵引+学科链创新供给”双向赋能的急需学科专业超常规设置机制,针对这一机制,我省将重点实施哪些改革举措?
答(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处长 金科):江苏作为经济与科教大省,高校数量、科研资源和产业规模均居全国前列,单一学科特色优势明显,但学科建设与产业创新需求衔接不畅,未形成同频共振。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江苏高校将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江苏产业创新发展需要,打造与产业链精准耦合的学科链体系,构建以学科链、产业链为双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高新区等协同参与的创新联合体,加强跨领域、跨学科、跨校际多维度交叉融合,助力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江苏高校学科服务产业创新能力。到2027 年,围绕集成电路、低空技术等领域打造若干个学科链创新联合体,为江苏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重点推进三大任务。
(一)以省优势(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为牵引,优化学科结构,布局产业急需学科专业,以优势学科高校牵头,多所高校参与,打造精准匹配产业链的多学科交叉衔接学科链体系,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建设以及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
(二)构建以学科链、产业链为双链,大学科技园和高新区等为“碱基”的类“DNA双螺旋结构”创新联合体,聚焦解决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未来前沿技术等难题,全面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和效率。
(三)加强人工智能赋能学科链和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建设,打造若干个江苏省学科产业融合大模型,将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融入一个生态系统,初步建成具备强大创新生态的协同创新平台,触发链式化学反应,服务产业创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问(新华网记者):我们知道江苏双一流建设高校数居全国前列,请问围绕“创新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这一目标,我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学科专业调整、交叉学科建设等方面有何改革举措?
答(南京大学副校长 陆延青):南京大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江苏发展需要,科学增设学位授权点、严格控制学科整体规模,持续推动学科专业布局调整优化方面取得进展:
一是重点面向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加强专业学位建设,共增列相关博士学位点14个;二是优化调整存量学科,共撤销建设水平不高或社会需求弱的学位点11个;三是加强学科内涵建设,通过实施基础学科高峰建设、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提升学校整体学科建设水平。
我校积极优化新兴交叉学科布局,积极探索高质量推进机制。一是探索“学科特区-学科交叉研究院-交叉学院”的交叉学科发展路径。自2002年起,以培养交叉复合人才为目标,创设了5个学科特区、一批学科交叉研究院、8个交叉学院。二是构建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跨学科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设置九十余个“科研博士计划跨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生项目”,构建了初具雏形的交叉人才培养新模式。三是布局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学科交叉中心。我校布局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低空技术与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成立南京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化生医药学科交叉中心,先后入选教育部及江苏省学科交叉中心,建设具有南大特色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和发展引导机制。
未来,我校将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三年行动计划,根据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要求,积极布局了多项试点改革任务,结合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跨学科“博士+硕士”双学位项目试点等,持续探索创新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的“南大模式”。
问(新华日报记者):《实施方案》提出实施江苏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目标是推动急需学科专业设置从“被动滞后”转向“前瞻引领”。在此背景下,我省高校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快速布局相关学科专业方面,有哪些改革举措?
答(苏州大学副校长 姚建林):感谢媒体朋友对苏州大学教育改革的关心关注。苏州大学近年来在学科专业调整方面重点开展四方面改革工作:
一是统筹推进“学科—学位点—专业”三位一体建设。开展“学科专业融合优化、学科专业集群建设,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三大工程。近五年累计停招专业23个,撤销专业17个,新增人工智能等急需专业6个,获批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2个博士专业学位点。
二是开展基础学科专业厚基建设。以化学学科为试点,构建应用导向的基础学科本博一体化培养体系,通过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基础和应用结合的原始创新能力培养。
三是深化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生态。实施“X+”学科赋能计划,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和“纳米材料+生物医药” 两大前沿领域建设交叉创新中心,打造需求导向、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交叉学科,布局建设交叉创新中心。
四是探索“博士+硕士”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法学学术博士+药学专业硕士”“纳米科学与工程学术博士+基础医学学术硕士”等双学位复合型项目,促进学术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接下来,苏州大学一方面持续完善“科学统筹—持续发展—精准评价”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另一方面实施“学科专业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加速培养适应科技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贡献苏大智慧与力量。
问(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记者):我们注意到《实施方案》并非仅针对本科高校,也涵盖高职院校。其中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深化改革行动中提出,需健全研究生、本科、高职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机制,同时优化高职本科贯通培养模式、支持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延伸。请问,我省高职在服务产业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
答(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陈洪):大家好!很荣幸作为高职院校代表来进行交流。
首先,第一个问题“如何紧贴产业办专业”。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直秉持“办学跟着市场走,专业围着产业转”理念,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升专业布局与江苏重点产业的匹配度和贡献度。具体做法是:
一是“拓新”,布局新兴新质专业。近3年,学校围绕江苏省和扬州市产业集群,新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等12个产业发展急需专业,构建了与地方产业同频共振的专业体系。
二是“精简”,剥离低效滞后供给。针对结构性人才过剩、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减少培养规模;对产能过剩行业的相关专业,停招或撤销,避免同质化办学。近3年,学校累计停撤了建筑工程管理等8个专业。
三是“提质”,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一方面,根据产业人才需求实行专业分类发展,做精做优石油化工专业群、做大做强电气自动化专业群,重点打造国家级、省级专业。另一方面,加快传统专业的“迭代升级”,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升级实践条件,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于第二个问题“怎样推进高职本科贯通培养”。
高职本科贯通培养并非简单的学制增加、学历提升,我们认为其核心是聚焦产业发展急需,完善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做法是:
一是优选专业开展贯通培养。我们以产业需求、师资保障、实践条件为遴选依据,确定工业机器人等5个先进制造领域的高水平专业,分别与南京工程学院等本科高校联合开展贯通培养,目前在校生1300余名。
二是深化“三主体”协同育人。学校联合合作本科高校、合作龙头企业,共同组建现代产业学院,深化“培养方案共商、教学资源共建、育训平台共享、师资队伍共用”。
三是强化岗位创新能力培养。学校通过实施“全方位”双创课程、“全过程”双创训练、“全周期”双创孵化的育人新模式,全面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好《实施方案》,积极探索提升职业教育适配性的有效路径,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来源:研究生处
编辑:王筱
审核:崔婕 王素娟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