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通市教育局举办“我的教师岁月”主题宣讲,全国模范教师李庾南讲述自己成长经历的三个境界,全国先进集体获得学校通州实小校长王笑梅讲述《百年峥嵘唱响时代弦歌》,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教师严玉萍...
我的教师岁月
日前,南通市教育局举办“我的教师岁月”主题宣讲,全国模范教师李庾南讲述自己成长经历的三个境界,全国先进集体获得学校通州实小校长王笑梅讲述《百年峥嵘唱响时代弦歌》,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教师严玉萍讲述自己与藏族孩子的不解情缘,南通新区学校顾凯以《做一件事,追一个梦》为题讲述自己从教之初的难忘经历,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吴爱琴讲述《有一种爱,触及灵魂的最深处》,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教师范爱珍讲述自己的音乐教师梦。今起,陆续推出部分宣讲精粹。
李庾南:我的教育感悟
弹指一挥间,我从教已62年整了。这62年,我始终有追求、有自信、有毅力。在不懈地追求与历练中,提升自己的职业境界。
我的成长主要经历三个境界:
视教育为职业,为生存而教育,做合格教师;
视教育为事业,为教育而生存,做优秀教师;
视教育为生命,教育与生命融合,做有建树教师。
1957年8月,我未满18周岁就走上南通市启秀中学的讲台,担当起班主任,这一做,就做了62年。2010年8月,我摘取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班主任(53年)。之后,又在2018年打破自己的纪录,再次获得“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班主任(61年)”吉尼斯之最。现在,我仍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
一
初上讲台时,自知不足,要站稳讲台、不被淘汰,只有虚心学习,向老教师学、向书本学、向家长学,和学生打成一片,倾听学生对我教学的意见和需求,我成为学生眼中的“大姐姐”、家长眼中“负责任的娃娃老师”。例如,那时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我走访学生家庭,给予减免费和助学金;又如杨某某家庭发生问题、准备辍学,我耐心做工作,不放弃,使他完成了学业,有了后来的幸福人生。我做班主任时,总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做到。比如,那时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夏收、秋收下农村,参加劳动,插秧、爱国卫生运动、打扫厕所等等,我都身体力行,留给学生一个精神:做任何事都要做得最好!数十年后,学生遇到我的第一句话还是:“人是要有点精神的!”那时的我,把教育视为一种谋生的职业,我勤勉、认真、努力,“为生存而教育”。
二
在教育实践中,我渐渐地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意义,教师的责任与光荣。教育是培养人的,和学生相处的三年,关乎学生未来的三十年、乃至一生,甚至社会和国家的命运,真正把教育视为一种事业。事业需要开创,需要奉献。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已做妈妈了,我带着母亲的情怀教学、做班主任。工作中,遇到问题时,特别是当学生犯了错、或有了困难时,我常常以“假如他是我的孩子,我怎么办”来处理。例如,患癫痫病的孩子发病时;智障学生要转学到我班时;我右手骨折需要休息时;自己孩子生病时;等等。此时,我的行动、我的付出是为了“教育”,培养了学生,更发展了自己——成为学生欢迎、热爱,家长放心的好老师!
三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了,我投身于教育科研、教学改革之中,提出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研究实践课题。在改革的历程中,需要战胜自我,摸着石头过河,顶住压力,认准目标,不放松,虚心而不自卑、自信而不自满、坚守而不封闭。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压力最大的时期:(1)学习谁是主体(自学、自学能力);(2)课堂开放问题(课表开放;爱人开刀);(3)研讨、总结、写文章问题(不会写论文,不能发表问题);(4)出专著、拍录像、讲学等。
在事业的追求中,我付出了辛劳、汗水甚至泪水,但我成就了无数学生,也成就了我自己,体会到了教育的幸福人生,不知不觉,我也步入了耄耋之年,成为学生的“奶奶辈”之人了,不知怎的,我也越来越离不开讲台、离不开学生、离不开“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研究和成果推广,我的生命与教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教育就是我的生命!这样,我做一辈子教育能留下我一辈子做教育的印记,成为有建树的教师!
四
我教育的三重境界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融合、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比如,生命境界美化了我的职业境界,使职业成为一种幸福和享受;生命境界优化了我的事业境界,使事业不断创新,不断创造成就。比如,我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后,在市委、市政府、教育局直接领导下,成立全国研修推广中心,举办全国推广研修活动已四届,惠及了全国数十万教师(直接或在线接受培训)。因此,可以说,我生活在“教育就是生命”的第三境界中,也生活在前两种境界中,生活在这三种境界相互辉映、相得益彰的人生“境界”中,所以我虽已年逾古稀,但仍充满事业的激情和活力,行走在事业的征途上,不断成长!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