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的阅读领域和类别有所拓展,但是整体来看,文学的阅读写作仍然占突出优势。”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当天上午,清华附小的学生们铿锵有力地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引来台下阵阵掌声。当天,以“阅动海淀·智绘青春”为主题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生读书征文表彰暨世界读书日研讨交流活动在清华附小举行,该校学生通过合唱、吟诵、戏剧、舞蹈、朗诵等多样的形式全方位展示了学校的各类阅读活动,生动呈现了学生在“长满书的大树下”逐渐成长的样态。
记者了解到,从2023年起,海淀区教科院每年征集中小学生读后感,评选优秀征文给予表彰。今年是第三届中小学生读书征文活动,共收到17391篇中小学生的读后感征文,经过三轮评审,共有10433篇读后感获得一二三等奖,参与征文活动的有159所学校,其中,30所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514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此次活动旨在表彰在2025年读书征文活动中获奖的学生、优秀指导教师和组织单位,全面展示海淀区、校阅读教育教学研究及实践成果,为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的推进和落实提供助力。
海淀区87.8%中小学校参与读书征文活动,小学生最积极
“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通过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促进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是当前中小学阅读教育教学的重要指向。”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表示,作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海淀区确定的八项任务中,其中一个就是要指导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要开发一套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指导用书和指导资源。
吴颖惠提到,海淀2025年度中小学生阅读征文活动的数据显示,学生征文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在逐年提高,2025年参与学校达到区域总学校数的87.8%,但是学段之间不够均衡,小学最多、初中次之、高中最少。17647名中小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其中12467人按照推荐书目进行阅读;4920人自由选择了阅读书目。通过此次读书征文活动发现,按照推荐书目进行阅读的学生们,阅读的书目覆盖了22大类,以文学类书籍为主,其次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学生们的阅读领域和类别有所拓展,但是整体来看,文学的阅读写作仍然占突出优势。”吴颖惠提到,今年学生们对自然科学阅读已经有所重视,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与此同时,学生在最喜欢的书籍和写作主题上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经典名著关注度较高,但是对于《红楼梦》《乡土中国》等书籍仍然缺乏足够的关注度。
在吴颖惠表示,针对学生以文学、历史等人文类书籍为主的阅读倾向,要倡导开展全学科、全领域的阅读研究和指导,尤其要加强科学阅读、艺术阅读等,让学生阅读的种类更丰富,阅读能力发展更加综合全面,为未来成长为科技、艺术领域的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阅读不是语文老师一家的事情,阅读是所有老师的事情。”吴颖惠提出,未来也希望更多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和用阅读来表达思想、表达文化的能力,“我们今后也会加强数字化研究,但仍旧要鼓励孩子以书本阅读为主,与书本之间产生感情,通过文字的对话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海淀区教科院全学科阅读课题负责人张晓玉告诉记者,“以数学阅读为例,小学一般是绘本阅读、古诗中的数学题等,以后可能会有数学史、数学家故事、数学研究前沿等方面的阅读。甚至如果有一些内容学生理解不透彻,老师也可以寻找一个合适的文本引入课堂,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全学科阅读还是要基于学科,通过阅读来把学科学好,各个学科都可以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学校打造“随处可读”的校园环境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读书?
当天,清华附小成志主题阅读项目负责人韩沐霏、中关村一小副校长张海宏、二十中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赵春艳、北京市育英学校老师董晓茹分别从营造读书氛围与环境、课内外阅读活动的组织、全学科阅读实践的探索和阅读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分享了关于阅读教育的特色经验和成效。
在创设阅读环境上,韩沐霏表示,该校为学生成为终身阅读者创设了独特的阅读环境,将书放在距离学生最近的地方,教学楼、走廊里、教室里,随处可见书籍,学校变成了一个大型的图书馆。与此同时,借助智慧图书馆大数据展示平台,学校得以清楚了解读者的阅读能力水平和等级分布,为后续开展针对性阅读指导、个性化阅读推荐提供了依据。
张海宏提到,中关村一小开展课内外阅读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谈课外阅读不代表我们要忽视课内的阅读。阅读应该是由内而外不断生长的状态。”他表示,学校尝试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文本、相同主题下扩展文本、相同题材补充文本、同一作者丰富文本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比较、运用、推理、分析、评价、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精神的成长。未来要进一步构建阅读的评价体系,也要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让读书成为跨学科探索的一把钥匙,并引导学生分级阅读,让每个孩子都能遇见合适的书。
赵春艳提到,该校以联动为核心驱动,通过系统化设计,将部门、学科、教师、学生、家庭、社会资源等要素有机整合,形成动态立体的阅读支持网络,使阅读渗透到校内外全场景、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全过程,真正实现阅读无界,实现学校全学科阅读生态的升级。
董晓茹分享了该校极具特色的校本阅读课程,校本阅读将航天文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入介绍了钱学森等一系列航天英雄,通过阅读,学生不仅了解了航天科学的发展历程,更能学习航天科学家们创新思维、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培养对航天的兴趣,争做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彰显了校本阅读独特的育人价值和文化魅力。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