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作业?先扔给AI!”这已经成为不少大学生的条件反射。今年春季,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章妮带着两个班级的69名学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网络田野观察”,试图揭开AI时代大学生的学...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张晓文
“有作业?先扔给AI!”这已经成为不少大学生的条件反射。今年春季,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章妮带着两个班级的69名学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网络田野观察”,试图揭开AI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态。
一位“70后”教授的AI探索
“我1996年就开始自己组装电脑了。”章妮笑着说。这位文科出身的教授对电脑技术充满热情,2023年ChatGPT爆火后,她迅速将其引入课堂,开发出“学伴”功能为学生答疑。
随着AI技术迅猛发展,章妮产生了新的思考:大学生如何使用AI?他们对AI的认知程度如何?恰逢其时开设的《网络社会学》课程需要探讨技术、社会与人的关系。她决定让学生以“网络田野观察”的形式展开调研。
就这样,69名学生自发组成16个小组,潜入抖音、小红书、知乎等平台的AI讨论群。观察结束后,各小组提交了详细的观察日志。章妮发现,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对AI的使用存在明显差异。
“很多作业的‘AI味’太明显。”章妮坦言,近期批改大一大二课程论文发现,不少作业明显是由AI生成的。虽然这种现象让她头疼,但简单禁止并不现实,“技术介入学习已成必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性使用AI,但这需要长期努力。”
AI“作业助手”的双面性
调研显示,AI已渗透了几乎所有学生的学习生活。
“用AI生成论文框架,再自己填充内容,效率高又不算抄袭。”参与调研的大二学生张华(化名)表示,自己从大一就开始依赖AI,但逐渐意识到“无脑复制”正导致写作能力退化,现在她正尝试改变AI的使用方式。
类似的案例在调研中比比皆是:理工科学生用AI调试代码,文科生靠它生成论文,甚至数学作业也一股脑儿地甩给AI作答。
调研参与者罗京(受访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起初她对“网络田野观察”的操作方法感到困惑,最终借助AI理解了实验思路。“AI帮我检索文献、生成写作要点,节省了大量时间。”但她同时发现,AI有时候会“幻想”出很多虚假信息。
对于AI,罗京给出的定位是辅助工具,“它给出的东西,需要你追根溯源并且核实这个问题,才能将其应用到自己的作业中。”
AI给出一份超市购物“定制清单”。
从工具到“情感树洞”
令人意外的是,AI不仅充当“作业助手”,还成为情感寄托。
在获得四位大学生同意后,罗京小组对其使用AI的情况进行跟踪记录。57天的观察显示,大学生使用AI,呈现出“工具性”与“情感需求”并存的特点。
“学生会干部竞选失败后,我更倾向于找AI倾诉。”一位受访学生表示。此外,AI还被用于购物决策、焦虑疏导等场景。这种现象也和罗京的个人体验不谋而合:“作为选择困难症患者,AI的建议能有效缓解我的焦虑。”
让罗京感到意外的是,以前只以为自己有这种需求,没想到大家普遍都对AI有情感方面的依赖。
章妮指出,不同专业学生对AI的依赖程度差异显著。理科生多将其视为工具,而文科生更依赖AI的创意功能,“这对文科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构成严峻挑战。”她强调:“在技术不可逆的今天,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
教育者的困境与探索
和多数受访大学生的观点不同,济南的大二学生李明(化名)指出,AI不过放大了长期存在的学术痛点:“过去会有学生参考豆瓣、百度文库,现在一股脑涌入AI,问题的本质从未改变。而且现在的各种软件也会教你如何降低AI疑似率。”她认为,学校应该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评估方式来应对这一挑战。
有意思的是,调研发现,AI依赖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大一学生常直接复制AI内容,而大四学生对待毕业论文则谨慎得多。“AI提供的参考文献可能是假的,必须亲自核实。”一名毕业生表示。
面对AI洪流,不少教师也在摸索使用界限,尝试将AI融入课堂。
章妮认为,批判性思维需要时间培养。她在《网络社会学》课程中引入AI工具时特别设置指令:根据下面每个观点,请从正反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的思路,以此要求学生对AI生成的观点进行正反分析。“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辩证性地思考,但如何评估AI辅助下的真实学习效果仍是难题。”
在章妮看来,“网络田野观察”揭示了AI为高等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暑假过后的秋季学期,她计划将调研结果融入教学,“要让学生明确AI的利弊,要让AI作为大脑的延伸而非替代品。”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