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是坚持、细致与热爱的体现,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自己所热爱的知识。
9月4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协党校)、新京报承办的2025“科创薪火 铸梦未来”开学第一课系列活动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齐莎走进北京市丰台区怡海小学,向同学们讲述中国真菌学先驱者的精神图谱。
9月4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齐莎走进北京市丰台区怡海小学,向同学们介绍真菌知识。学校供图
真菌分解枯枝烂叶转化成土壤养分维持生态平衡;冬虫夏草、灵芝等真菌可直接入药;真菌次生的代谢产物青霉素大大降低了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菌根菌与植物根系共生,提高植物抗逆性和产量……课堂上,齐莎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真菌,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医药学、农业生产领域扮演的复杂角色,引发师生惊叹。
齐莎还现场讲述了五位真菌学领域的科学先驱为中国真菌学拓荒的故事,勾勒出中国真菌学从“一穷二白”到“国际不可忽视”的奋进图谱。
戴芳澜院士是我国真菌学的奠基者,为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邓叔群院士在抗日战争期间,为避免资源在战乱中遗失破坏,把我国珍贵的菌物标本辗转运到其母校康奈尔大学保存。2009年,这些珍贵标本经康奈尔大学无偿赠还后回归祖国。“康奈尔大学之所以愿意无偿归还这些标本,正是因为中国如今的实力够强。”
魏江春院士曾只身赴苏联学习地衣型真菌知识,并成为首批赴南极与珠峰科考的科学家。如今,九十多岁的魏江春院士仍坚守科研一线,亲赴沙漠开创“生物地毯工程”。
在微观世界还有两位女科学家。郑儒永院士在2019年将毕生积蓄的150万元捐赠给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郑儒永黄河奖学金”,用于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庄文颖院士46年专注真菌分类,走遍二十六省采集样品,编纂《中国真菌志》。她坚信:“中国要有自己的人研究真菌,把技术和知识掌握在手中。”
齐莎向同学们讲述中国真菌学先驱者的精神图谱。学校供图
“什么是科学家精神?”课堂最后,齐莎向同学们说道,科学家精神是坚持、细致与热爱的体现,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自己所热爱的知识。她建议同学们,小学生可以从校园植物观察开始,实践科学精神。“真菌学领域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同学去探索。”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