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方面肩负重要使命。”
10月18日,第五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峰会在华北电力大学开幕。记者从开幕式上获悉,“电力行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该研究院是华北电力大学联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网公司等机构联合成立的跨学科、跨部门、综合性协同创新研究机构、党建实践创新及模式推广机构、资源共享和协同育人机构,是华北电力大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升学科建设能力,增强服务行业能力的生动实践。
据悉,此次峰会由华电联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共同主办,吸引了来自中山大学等30多所高校和中国电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等10余家研究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和师生参会。
“电力行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图/华北电力大学
在理论深化与实践探索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发展
“高等教育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方面肩负重要使命。”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汪庆华在致辞中指出,该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双一流”学科建设,促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学术成果产出,持续建设高端学术平台与行业理论实践创新服务平台。
他强调,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要深研其“道理”,阐释时代意义;贯通其“学理”,把握科学体系;领悟其“哲理”,运用科学方法。华北电力大学愿与各方一道,在理论深化与实践探索中不断前行,为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指出,当前,我国能源电力事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电力消费需求保持快速增长、能源电力结构加速转型、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能源安全挑战持续加剧,对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党组副书记邵国勇表示,将持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研究阐释,全面实施新时代高质量党建工程,并以党建联学共建为契机,汇聚合力,努力在电力行业率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系与机制相贯通的新格局。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许星指出,下一步将在强化科研项目引导、共建高端学术平台、拓展实践教学资源、支持新型智库建设等方面与华电深化合作,为推动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服务首都建设贡献力量。
四川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于丽表示,将持续深化地域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建常态化交流机制,共享研究成果与资源,共育社科专业人才,加强青年学者和人才培养,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汇聚智慧力量。
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谷银波指出,华电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理论武装、教学改革、服务行业等方面特色鲜明,展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在结合行业实际、推动理论创新中的示范价值。未来将继续搭建平台、推广经验、加强协同,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首都与国家发展大局。
专家学者共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
峰会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研究”为主题。在主论坛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该主题作专题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共同建言献策。
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马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君如在题为“实践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思想的根本特点”的报告中指出,党的建设重要思想源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是在回答“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大时代课题中形成的,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实际成效。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原校委委员、副教育长、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会长韩庆祥在发言中表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使命是直面并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首要在于立足中国本土,以“中国式现代化”阐释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内在逻辑,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国家民族复兴的课题。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更具包容性与合作性的系统方案。这一方案的哲学根基超越了西方主客二元对立的范式,倡导合作共赢、和平发展,旨在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指明新的发展方向。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教授冯俊作题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钥匙”的主旨报告。冯俊指出,只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和巩固文化主体性、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开放包容和胸怀天下,才能超越历史局限性,正确处理古今中外文化的关系。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将会释放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
中央马工程专家、中山大学文化强国研究院执行院长林进平指出,“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核心经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要求其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不同历史阶段(革命、建设、新时代)关注的重点从政治独立、经济建设转向文化自信与精神独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结合,二者各有特质,互补共生,形成具有生长性的文化生命体,需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基础,以实现民族复兴为目标。
中央马工程专家、东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田鹏颖作题为“党的自我革命的普通道理——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主旨报告。田鹏颖指出,党的自我革命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本质要求和根本路径,其核心在于系统回答“我们党为何要进行自我革命、能否做到自我革命、以及如何推进自我革命”这三大根本性命题。他强调,推进自我革命要统筹把握好“两个答案”:既要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自我革命方向正确;又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实现党内净化与外部监督的有机统一。
此外,记者了解到,峰会共设五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研究、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及其融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研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交流。峰会共收到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投稿近700篇,经评审,近100篇论文获奖入选。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