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建院系 明德象贤,学贯东西——外国语学院学院概况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前身是学校1978年设立的基础部外语教研室,1999年2月独立为外语教学部,2000年4月...
山建院系 明德象贤,学贯东西
——外国语学院
学院概况
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前身是学校1978年设立的基础部外语教研室,1999年2月独立为外语教学部,2000年4月更名为外语系,2000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2004年开始招收德语专业本科生,2006年4月改为外国语学院,2014年获得翻译硕士学位授予权。
国际教育学院成立于2016年4月,开设土木工程和工商管理两个英语授课的本科专业,同时招收中文进修生,办学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在校国际学生主要来自亚洲、大洋洲和非洲的30个国家和地区。
2024年10月外国语学院与国际教育学院合署。
学院教学基础设施完备,教学、实验、办公用房面积4000多平方米,共有文科实验室、跨境电商直播间、同声传译室、视听室、语音室等19间,为学院翻译硕士及本科生的教学与实习实践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学院资料室165平方米,院存图书资料8000余册,影音资料2200盘,订阅外文期刊85种,外文报纸7种。
学科专业优势
外国语学院是学校重点发展的文科学院,现有英语和德语2个本科专业,1个翻译硕士专业(MTI)学位点。英语专业为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山东建筑大学“重点学科”与“名校工程建设项目”,现有3个培养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建筑英语特色)、跨境电商(校企合作)和翻译与本地化(校企合作)。德语专业现有2个培养方向:德语语言文学(经贸德语特色)和跨境电商(校企合作)。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现有英语笔译、英语口译和德语笔译3个领域。
师资队伍
外国语学院拥有一支年轻化、国际化的高质量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4人,博士25人,在读博士15人,具有国外留学背景教师60余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人,山东建筑大学教学名师3人,现聘有英语与德语外籍教师6名。
英语专业青年教师张子轩担任中巴经济走廊联委会会议口译员
教学科研成果
外国语学院现拥有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1支,山东省高等学校文科实验室“国际建筑工程多模态大数据挖掘实验室”学术研究平台1个,主持完成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包括教育部社科项目)7项,主持“三链融合”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标准化体系建设市校融合项目1项(立项经费100万元),主持完成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20余项;获山东省人文社科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高水平SSCI期刊论文、CSSCI期刊论文20余篇。
学院现有山东省一流课程2门,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4门,山东省优秀案例库3门,主持山东省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20余项;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1项,山东建筑大学优质课程与在线课程6门。学院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讲课比赛成绩显著,先后获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省级二等奖,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半决赛特等奖、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季军(两次),“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山东省特等奖、全国总决赛三等奖、二等奖,外研社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全国决赛特等奖,高教社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全国决赛二等奖以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全国决赛三等奖等奖项。
人才培养
培养具有高质量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外国语学院现有在校研究生、本科生906人。其中,本科生753人,研究生153人。2021年以来,毕业生考研录取率逐年攀升,2024届为33%。学生“双创”教育成效卓著,在“互联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创青春”“三创赛”等各类赛事中斩获全国银奖3项、铜奖2项,山东省金奖6项、银奖6项,2021届毕业生王亚获得“山东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称号。实践育人成果斐然,山东建筑大学“四海同音,情系甘南”爱心服务实践团、“华夏同声,云中筑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先后获国家专项团队立项,实践服务成果获教育部、团中央来信表扬;学院团委获评2020年度“山东建筑大学五四红旗团委”。此外,外院学子在“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重大比赛中历年来均保持优异成绩。
校企合作培养实用性人才
学院依托山东建筑大学建筑与土木学科优势,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为起点,打造“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英语+建筑”“英语+跨境电商”“英语+本地化翻译”与“德语+经贸”“德语+跨境电商”等专业特色,采取校企合作、中外合作和辅修第二专业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就业广开渠道。学院与山东智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济南译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济南顶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实行校企合作培养,真正实现了专业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顺利对接。
外国语学院团队赴校企合作企业智博教育集团实地考察
国际合作与交流
外国语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德国慕尼黑大学及亚琛工业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及朴茨茅斯大学、马来西亚精英大学等国外数十所高校深入开展交流合作。近年来,先后选派百余名在校生进行境内外学术交流,扩大了学院和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综合型学院服务体系
外国语学院依托外语学科特点,打造综合型服务体系,服务学生、服务教学,更好地丰富课堂及活动载体,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同时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提升服务质量,打造产学研合作发展新模式,为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外语专业知识扎实、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式、应用型外语类专门人才而努力。
学院风采
外国语学院教师荣获学校排舞比赛一等奖
专业介绍
英语专业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学历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专业概况
英语专业是一门以研究英语国家语言文化和英汉翻译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为山东省一流专业、“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校级重点建设专业,文理科考生兼收。
本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既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又掌握一定工程管理与涉外工程知识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坚持“低年级夯实基础,高年级打造特色”的原则,以建筑+英语为特色方向,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就业率逐年上升;学生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
英语专业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英国阿伯丁大学及朴茨茅斯大学、马来西亚精英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与济南译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智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建设集团、山东译国译民有限公司、译林出版社等多家单位进行校企合作,实现专业培养方案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
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既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运用能力,又掌握涉外工程管理、外贸从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核心课程
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语音、英语口语、英语语法、英语词汇学、英美概况、英语写作、英文报刊选读、高级英语、英语语言学、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高级口译、学术论文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翻译、工程英语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科技英语、建筑英语翻译等。
就业前景
凭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以及相关教学、外贸、涉外建筑、翻译等技能,毕业生可以在教育行业、外贸外企、建筑(尤其是涉外工程)、翻译等领域从事与英语相关的工作。毕业生可以考取硕士研究生或出国学习深造,年考研率平均在20%以上,考取985、211、双一流名校研究生逐年递增。
选考科目
不限或文史类招生
德语专业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学历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专业概况
德语是一门以研究德语国家语言文化和翻译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本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既能精通德语、又有扎实的英语功底的复合型德语高级专门人才。德语专业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探索特色教学模式,走国际化合作培养和校企合作培养的道路。2017年德国慕尼黑大学对外德语学院与我校外国语学院签订协议,大三以上学生可选派去慕尼黑大学参加一学年的课程项目。国外学习经历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扩展了国际视野,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升学和就业。德语专业现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在读博士后1人,博士1人,常年聘请外籍教师1人。德语专业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门,出版译著十余部,承担多项省级校级教研项目。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宽泛的德语语言文化知识,娴熟的德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和较高的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能在教育、外事、经贸商务、翻译等诸多领域就业。
核心课程
德语精读、高级德语、德语基础听力、德语视听说、德语文学、德语文学选读、德语报刊选读、经贸德语、德语写作、德汉笔译、德汉口译、跨文化交际、德国国情、德国历史、大学英语等。
就业前景
毕业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语言研究和培训机构、涉外建筑施工管理部门以及经贸商务等部门从事与德语相关的工作。另外还可以考取硕士研究生或出国学习深造。在考研层面,该专业毕业生考取的院校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人民大学、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近几年出国攻读硕士和求职的人数日益增多,已有多名学生在德国和英美等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选考科目
不限或文史类招生。
(来源:山东建筑大学)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