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职业学院“复兴号”动车组机械师实训室内,思政课教师王春红轻点电子屏,京张铁路的百年沧桑与智能高铁的“中国速度”在光影交织中跃然眼前。2023级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学生喻于涵深受触动:“我将...
在山东职业学院“复兴号”动车组机械师实训室内,思政课教师王春红轻点电子屏,京张铁路的百年沧桑与智能高铁的“中国速度”在光影交织中跃然眼前。2023级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学生喻于涵深受触动:“我将铭记这百年跨越,奋力书写新的‘京张’传奇!”这堂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的沉浸式思政课,正是学校构建“三链协同”思政育人体系的生动缩影。
校内场馆链:深化情境浸润,厚植职业初心
“要发挥好校本场馆的思政育人作用。”山东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赵凤文在听评思政课时强调。每年九月,这堂为轨道交通专业新生开设的“铁魂匠心:职业精神寻根课”公开课在校史馆内准时开讲。
山东职业学院突破传统思政课小课堂边界,构建“历史场景复原——教学实景再造——文化生态浸润”立体育人场域,将思政课“搬”到校园中。学校拥有全国首家建在火车车厢内的铁路技术史馆;建有“复刻”济南老火车站原貌的津浦铁路济南站,铺设有332米真实铁路环线,设有“一步一展”铁路机车博物展区。这些精心打造的充满“职业味儿”的场景不仅串联起校园内“行走的思政课”实景教学链,更是一条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职业精神传承链,成为唤醒师生“铁路记忆”、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感悟党的实践伟力的生动课堂。
“校内场馆链”早已超越单纯的场景陈列,成为一部立体的职业教育教科书。这种以职业情境塑造职业初心的教育实践,既让理论阐释更具穿透力,又使课堂形态焕发新活力,正是对“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要求的生动诠释。展望未来,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的部署,“校内场馆链”的价值将愈发凸显。它不仅是新生专业认知的启蒙课堂,更是产业工人终身学习的精神驿站。
企业现场链:走进车间一线,塑造职业精神
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的架修车间,高铁转向架、精密零部件等“国之重器”成为山东职业学院师生创新思政课堂的鲜活教材。在以“大国重器诞生记:匠心守正,创新破局”为主题的沉浸式思政“大课堂”中,思政课教师与企业导师“双师”讲解,学生们近距离观察高铁装备的制造工艺,亲手触摸微米级精度的零件,感受“0.01毫米”背后的极致追求。“过去只在课本里读到‘螺丝钉精神’,今天亲眼看到师傅们如何用34年打磨一项工艺,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工匠的坚守。” 2023级铁道车辆技术专业学生张寒感慨道。
在同期举办的“劳模工匠大讲堂”上,“全国劳动模范”、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管益辉现场向师生们生动讲述着自己扎根生产一线三十余年的奋斗历程。“一路走来正是工匠精神始终鼓舞着我,让我实现了从‘工人’到‘匠人’再到‘工匠’的巨大转变。同学们不仅要成为生产线上的操作者,更要成为智能制造的创新参与者,用技能报效国家!”
“行走的思政课”正在重构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连接方式,学校探索形成“企业现场教学-榜样精神引领-职业信仰建树”三维育人新模式,使思政课的教学场域从封闭课堂扩展到企业现场,教学内容从理论灌输拓宽到实践体悟,教育目标从知识传授上升到价值塑造,旨在培育既懂专业技术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既能精益求精又敢突破创新的新时代产业人,将培塑学生的职业精神转化为支撑未来“中国智造”的坚实力量。
社会实践链:扎根社会课堂,锤炼职业品格
山东职业学院以“前辈寻访——精神解码——实践转化”为主线,扎实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融合。
从“蒸汽机车”到“复兴号”动车组,中国铁路的百年征程始终镌刻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基因。如今,这种基因正通过“社会实践链”融入青年血脉。学校实施“前辈寻访”工程,在铁路沿线,学生实践团队循着老一辈铁路人的足迹,在寻访中解码“0.01毫米误差零容忍”的工匠密码,在对话中触摸“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职业信仰,将行业发展故事转化为思政课“行走的教材”。“老一辈铁路人用双手铺就钢铁大道,他们的坚韧和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参与寻访的学生王从政动情地说。通过面对面的寻访实践,学生们深刻感受到铁路精神的磅礴伟力,并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身成长成才的不竭动力,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真正成为“有职业温度、有行业深度、有时代高度”的铸魂育人主阵地。
当社会实践成为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铁路基因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历史陈列,而是化作青年担当的鲜活注脚。学校常年常态组织学生前往济南火车站开展志愿服务,每个服务岗位都成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点。“请出示您的车票”“请跟我来,您的车厢在6号站台。”……在济南火车站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一群身着蓝色马甲的学生格外醒目,他们热心帮老年旅客拿行李、为聋哑旅客手绘示意图……不仅缓解了车站的工作压力,更用热情的服务温暖了旅客的路途,被旅客和车站员工们亲切地称为“蓝精灵”。“这种‘做中悟’的思政教育,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这种方式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从课堂到站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正是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求的生动践行,青年学生不仅读懂了“交通强国”的深意,更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找到了青春的价值坐标。
“我们要守住职教初心,担当育才使命。”赵凤文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不断走深走实,三全育人取得积极成效。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