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组织230支团队开展“绿水青山的中国”实践,通过科技助力乡村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光明日报记者 陆健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胜伟
“我们调研了安吉余村、淳安下姜村、开化金星村等地。在学校专家教授的科技助力下,这些地方守住了绿水青山,也收获了金山银山。”经过几天的社会实践,浙江农林大学林学专业大三学生周婕在实践报告中这样写道。
今年暑假,浙江农林大学派出了230支团队,奔赴各地开展“绿水青山的中国”专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把教室、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绿水青山间,用掌握的科技成果赋能农林产业发展。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朱斌表示,近年来,学校紧扣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全过程。
天刚蒙蒙亮,淳安县下姜村的香榧种植基地里,林学学科的喻卫武老师及其团队师生,已手把手地向种植户传授相关技术。担任科技特派员5年来,喻卫武团队先后指导当地百姓引进香榧新品种3个、推广新技术5项,新发展香榧造林面积800多亩,帮助农户增收不少。
赵光武教授团队长期对下姜村高粱和番薯的栽培、地瓜干加工品种的选用进行技术指导;徐凯教授团队20余次到下姜村开展猕猴桃、葡萄、草莓、火龙果等果树栽培技术服务;赵阿勇教授团队针对生态肉鸡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高效的免疫健康养殖技术体系……专家教授们以科技创新助力下姜村做大做强富民产业。
在林业大县遂昌,专家们实施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旅游科技帮扶等23项重点工作;在竹子大县安吉,专家教授助力当地建起毛竹现代科技园、竹炭生产线;在山核桃主产区临安,科技助力让山核桃树实现矮化种植,产量更高;在大山深处的庆元县,专家们指导当地实施毛竹、高山蔬菜等项目,实现“一亩山万元钱”目标。
学校还充分发挥农林学科特色,实施生态课程、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研究、生态实践五大行动;开设312门生态类课程,引导学生修读生态类课程、参与生态文明志愿服务;建有森林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生态类的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59个,建成植物种类达3500多种的生态化校园。
经过20年接力,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教授通过科技服务,持续助力浙江省内竹、香榧、山核桃、铁皮石斛等产业壮大,以及园林花卉、水果、畜牧养殖、竹木加工等绿色产业发展。据了解,学校累计开发各类绿色产业项目1200个,推广各类实用技术2000余项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500余场,受培训人员达15万余人次,通过创新生态科技服务模式,直接推动农林业产值增长超150亿元。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0日 07版)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