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动脑表现为:抢下笔、逃避步骤、归结为粗心。问题非粗心而是懒于思考,影响逻辑分析能力。家长应引导孩子注重思路,通过提问方式帮助复盘思维,而不是催促或指责。
太多这样的孩子——题还没看完,就急着下笔:遇到新题就喊“我不会”,平时写题特别快,卷子发下来,错误率也特别高。
很多家长会说:“他太粗心了。
但其实,问题根本不是粗心,而是不愿意动脑,
不愿意动脑,不只是数学差的问题。很多人以为“不动脑”只是成绩上的事,但它的影响远比你想的深。
一个不愿动脑的孩子,长大后做事也容易“图省事”,遇到问题就逃避:不习惯分析,不会判断,不爱思考。遇到一点麻烦就慌乱无措,学习上,他害怕难题;生活里,他害怕挑战;工作中,他容易被替代。
所以“不愿意动脑”不仅是学习习惯问题,更是思维方式问题。
而数学,恰恰是最能锻炼孩子动脑能力的学科。一个会动脑的孩子,不仅数学好,更会思考、分析、判断,这才是终身受益的能力
不动脑的孩子,通常有三个表现
① 一看题就下笔,脑子没跟上
很多孩子看题像“扫一眼”,看到几个熟悉的词就开始写,看到“正负数”就条件反射地写加减法,结果题问的是“绝对值”。不是不会,是大脑太懒-一懒得想、懒得读、懒得分析。
② 做题靠感觉,不愿写步骤
”老师,步骤太麻烦,我直接算结果不行吗?“这句话你是不是也听过?
其实,“不写过程”本质上是“逃避思考”过程就是逻辑的体现,一个不会写过程的孩子往往也不会系统地思考问题,
③ 每次错题都说“太粗心了
我最不想听孩子说“我太粗心”。因为这句话听上去是解释,其实是逃避。粗心只是表象,本质是思维不专注、脑子没参与,这种孩子错题不总结、逻辑不梳理就永远在同一个坑里反复跳。
解决方法:“三步思考法”:
第一步,看清题干到底问什么;
第二步,分析条件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再动笔计算。
一个“懒脑子”学生,刚开始他老嫌这样做题慢,但坚持两个月后,他自己说:
“老师,我现在写题虽然慢了点,但终于不会乱了,就算题目没完全做出来,起码把题目分析清楚了”
真正聪明的孩子,不是“快”,而是“想
现在的孩子,太容易被“快”迷惑了
写题要快、做题要快、反应要快。
结果就是:脑子跟不上,思维跟丢了。
“数学不是比速度,是比思路。真正厉害的孩子,看题慢、分析慢,但思路特别清晰。“
他们每一步都在思考:
为什么这样算?能不能换个角度?条件之间有没有关系?
这样动脑的习惯,哪怕离开课堂,也能受用一辈子。
家长可以帮孩子做的,不是盯着写题,而是引导“动脑”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写作业慢、老出错,第一反应是:
“你怎么这么笨啊,这都不会?”
“快点写,别磨蹭了!
其实,越催孩子,越容易让他的大脑“关机”
孩子不是不会,而是没被引导去想。要让孩子学会动脑,家长可以从这3个小方法开始。
方法一:问思路,不问结果
孩子做题时,不要一上来就问“做对了吗?答案是多少?
可以换成这几句话:
你打算怎么做这道题?
这题你想到了哪个知识点?
你觉得这道题难在哪里?
别小看这种提问方式,每一次“说思路”其实都是孩子在“复盘大脑里的推理过程”,长期坚持下来,思维会越来越有条理,做题自然更稳。
方法二:让孩子“讲题”,不是“抄题
很多孩子复习时只会抄题、背答案。
家长要引导孩子“讲”出来:
你把这道题给我讲讲,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刚开始孩子可能支支吾吾讲不清楚,但没关系
这正说明他以前没想过
多讲几次,他会发现
能讲明白的,才是真的懂了
这是所有“学霸”的共同特征
不仅会做,还能讲。
方法三:错题不“改”,要“拆
孩子做错题时,家长别急着给答案、讲方法
而是陪着他“拆题”
1问他:你觉得是哪一步出错了?
2再问:如果重来一次,你会怎么想?
最后让他总结:这类题以后怎么避免?
这就是在帮孩子“复盘思维
也是“动脑”的最好时机。
错误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想“为什么错”
数学是思维的训练,不是算术的比拼
孩子的脑子不是“不会想”,只是“懒得想”,而我们的角色,不是“告诉他答案”,而是“帮他打开思考的那扇门”。
每天多问一个“为什么”
每次错题多拆一步逻辑
每周多让他自己讲几道题
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孩子的数学不光进步了。整个人都变得更专注、更踏实。
真正的聪明,不是反应快,而是思维深。数学,只是帮孩子学会“动脑”的起点。
文章来源:柴森物理、网络、南京择校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