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式”帮扶让就业服务不断线

:2025年09月03日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高校探索“清单式”帮扶,优化就业服务,缓解毕业生就业焦虑。该模式通过逐人建档、点对点指导,延长服务链条。

“清单式”帮扶是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再完善的重要起点

高校毕业生就业近年来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重点议题。最近,一些地方高校探索的“清单式”帮扶经验,折射出就业服务体系的转型方向,也为缓解毕业生就业焦虑提供了新思路。

“清单式”帮扶的直观意义,在于让就业服务延伸到离校之后,不断线、不打折扣。由高校组织辅导员、企业顾问等组成专业团队,为毕业生进行点对点指导,从简历投递到面试、入职都有跟踪与反馈。这种做法不再是以往“就业信息一发了之”“信息过载、指导不足”的状态,而是建立起类似“任务清单”的服务机制,确保每一名有需求的毕业生都能被纳入视野。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对传统就业指导模式的一种突破。“清单式”帮扶通过逐人建档、逐项落实,把服务对象具体化,把帮扶过程精细化,将“就业指导”转变为“就业陪伴”。

从更长远的意义看,“清单式”帮扶不只是一种临时性救助措施,更是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再完善的重要起点。高校主动延伸服务,把离校未就业学生纳入长期跟踪的范围,实际上是在重建教育责任的边界。就业服务不应止于校园,更应覆盖过渡期和融入职场的关键阶段。这一转变,也符合国家“离校不断线”的政策要求。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清单式”帮扶能否真正走向制度化和普及化,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首先是资源问题。个性化、点对点的服务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投入,这对师资有限、管理重负的高校来说并非易事。其次是效果问题。清单化的管理容易落入“完成任务”的窠臼,如果仅仅是把服务形式量化,而没有在质量和实效上下功夫,反而可能增加形式主义。

要让“清单式”帮扶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在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其一,制度保障。政府应当为高校就业服务提供稳定的经费和政策支持,把“离校不断线”纳入高校办学考核的常规维度,避免其成为一时的“应景之作”。其二,服务协同。高校不能单打独斗,应更多对接地方人社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资源,形成跨部门的协同帮扶链条。清单不只是学校内部的清单,而应是覆盖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的综合清单。其三,数字赋能。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手段,精准分析毕业生的学业背景、兴趣特质与就业趋势,提高服务效率与匹配度,同时避免简单化、标签化。

值得关注的是,“清单式”帮扶所反映的,其实是高校育人理念的延伸。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走到毕业那一刻,更在于帮助他们顺利走向社会,实现角色的平稳转换。就业服务的持续陪伴成为教育的“隐性责任”。这种“清单式”帮扶不仅能缓解就业焦虑,也能增强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社会信任感。

“清单式”帮扶的意义远不止于短期内解决若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它真正触及了就业服务的体制逻辑和教育理念的转型,折射出高校与政府在“促就业、稳就业”中的责任共担。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实践的深入,期待这种帮扶模式走向常态,取得更好的实践成果。

(作者:张端鸿,系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我要纠错]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清单式 帮扶 高校 就业服务 体系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清单式”帮扶让就业服务不断线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