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用数学、写作照亮学生,出版著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郑宇飞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中心小学教师 周中亮
“心存希冀,目有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这句话出自《诗经》,也是我26年教育生涯的真实写照。我不是天生的名师,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在岁月的打磨中,逐渐找到了那束属于自己的光——用数学点亮孩子,用写作沉淀思考,用研究回应时代。
刚毕业时,我包班教三年级,模仿于永正老师和孩子做朋友,结果课堂乱成一团。后来学了老教师的“严厉手段”,孩子是乖了,但眼神里的光也没了。直到有一天,一个孩子悄悄塞给我一张纸条:“老师,您能不能像以前一样笑一笑?”那一刻我才明白:教育不是控制,是点亮。从此,“严慈相济,同心共情”成了我班级管理的底色。
也就是在从教第一年,我执教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次公开课。至今,我清晰地记得是《望庐山瀑布》。那是我用简笔画配合板书,把李白笔下的瀑布“画”进了孩子的心里。课后一位老教师拍拍我的肩:“你小子,是块教书的料。”这句话像一束光,照进了我迷茫的心里。
后来几年里,也曾两次考县城。一次是要六个考了第七、一次面试第一,却都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我曾沮丧,甚至怀疑自己。但现在回头看,正是那些“未走成的路”,让我扎根乡村,走出了另一片天地。
2004年任学校教研员,我对教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我认为,课题研究不是写在纸上的方案,而是发生在课堂里的真实变革。我曾困惑:数学除了计算和逻辑,还能给孩子什么?直到有一天,一个孩子问我:“周老师,数学有没有诗?”这句话点醒了我。我尝试把数学和古诗结合,设计“数学诗配画”作业。孩子们用数字写诗、用图形绘意,一篇《数学与春》让我看得热泪盈眶:“3朵花开在5枝头,2只蝴蝶飞来又走。7颗星星眨眨眼,9成春天入了画。”原来,数学也可以有温度、有文化、有生命。
后来,我又尝试设计了一项“家庭月度预算”作业,让孩子帮父母记账、规划开支。一个孩子写道:“我以前不知道妈妈每天买菜要花这么多钱,以后我不乱买零食了。”还有孩子设计了“节水方案”等。数学不再是纸上的题目,而是生活中的智慧。
对于写作这件事,我认为是与自我对话的方式。我曾写诗追我爱人,她用一个本子工整地抄下每一首,说:“这是证据。”八年分居,诗歌是我们最好的情书。后来我把这份诗意带进课堂,带进数学,带进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这几年,我也出版了《为生命而喝彩》《三味数学》等著作。尤其是,近期出版的《师者,追光而遇》最初设想从六个方面展开,但写到最后才发现:真正的成长无法被框架定义,它藏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于是我放下预设,写下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真实的光。
26年,我从一个渴望被认可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努力发光的教育者。我知道,我成不了“教育家”,但我可以成为一束光——照亮一间教室、影响一群孩子、点燃几个同行的人。
师者,追光而遇。而我愿成为那束光,哪怕微弱,也能照亮一方。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