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人数攀升、城市集聚效应明显,新型灵活就业如何良性发展?

:2025年04月22日 新京报
分享到: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新型灵活就业产生与壮大的直接驱动。

数字经济下为什么会出现新的灵活就业形式?新型灵活就业的现状以及未来趋势怎样?4月22日,由新京报主办的“直面关税战,锻造经济韧性——2025新京智库春季论坛”正式开幕,论坛上,新京报新京智库发布《数字经济下灵活就业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要点,该报告依托公开数据、问卷调查、行业调研以及政策梳理等方式,聚焦当下“新型灵活就业”的现状与特点,为行业问诊把脉,提供相应的发展方案和建议,促进新型灵活就业良性发展。《报告》全文预计在今年5月正式发布。

4月22日,新京报新京智库发布《数字经济下灵活就业发展研究报告》要点。

灵活就业群体达2亿人,新型灵活从业人数达8400万

互联网平台催生的新就业形态,已发展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即提到“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从概念上来看,“数字经济下的灵活就业”是指依托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在劳动时间、工作场所、雇佣关系等方面具有高度弹性的就业形式。为了与传统灵活就业形成区别,此次《报告》的研究范围为“新型灵活就业”。与传统灵活就业相比,新型灵活就业不仅体现在工作方式的灵活性上,还深刻改变了就业关系的本质和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全国总工会的第九次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等公开数据,我国灵活就业群体已形成相当规模,总量约2亿人,相当于每10个城镇就业者中就有4人从事灵活就业。值得注意的是,以数字经济为依托的新型灵活就业形态发展迅猛,从业人数已达8400万,占全国就业人人员的约21%,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根据智联招聘《2024年中国新型灵活就业报告》的数据,新型灵活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在劳动力市场的份额呈上升趋势。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占总求职人数的比例,近几年稳定在30%以上,即每10个求职者中就有3人选择新型灵活就业岗位。按照当前增长趋势推算,到2036年,我国新型灵活就业人群规模有望突破4亿大关。

从地域分布来看,新型灵活就业呈现出明显的“城市集聚效应”。其中,新一线城市成为吸纳新型灵活就业的主力军,贡献了全国41.7%的岗位需求。和北京、上海等传统一线城市共同构成了灵活就业的“双引擎”,吸纳了全国大量的灵活就业者。这种集聚态势既反映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也体现了大城市在就业机会、平台资源等方面的显著优势。

三大类岗位涵盖数字技术、数字内容及平台服务

《报告》显示,当下,灵活就业已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支柱产业,呈现以下特点:灵活就业正在成为劳动市场的重要支撑;政策大力支持灵活就业;法规监管与权益保障正在完善;灵活就业者技能提升待加强。值得关注的是,从业者技能提升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课题。未来需要用工平台、培训机构等多方主体协同发力,通过系统化的职业培训体系,帮助灵活就业者全面提升职业技能,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零工经济的发展需求。

新型灵活就业都包含哪些岗位?《报告》梳理了三类,如剪辑师、AI影视导演等数字技能类岗位;如自媒体运营、直播等数字内容类岗位以及网约车、外卖配送等平台服务类岗位。

其中,数字技能类岗位表现最为突出,不仅拥有较高的市场需求(近30%认为需求旺盛),同时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近半数认为发展空间很大);数字内容类岗位虽然在职业发展方面表现良好,但面临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近一半的人认为市场已经饱和;平台服务类岗位则面临最为严峻的挑战,市场需求最低且职业发展前景最为有限,有超过15%的人认为完全没有发展空间。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平台服务类岗位的灵活就业规模达千万级。目前,全国外卖骑手总数已突破1300万大关,成为平台经济的重要就业载体,网约车服务行业的实际从业规模亦可能突破千万,且平台服务类灵活就业呈现“低门槛、高强度”的典型特征。

技能差异化是关键竞争因素

《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特色就业形态,数字内容创作类岗位有超大规模从业群体。代表岗位包括短视频创作者、网络主播、自媒体作者等。

截至2024年5月,我国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注册创作者账号突破1.8亿(含多平台重复注册),但实现稳定就业的签约职业主播仅有几十万人,转化率不足0.3%,折射出“全民创作”与“有效就业”之间的巨大鸿沟。

上述行业收入呈现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塔尖1%的头部创作者:月收入可达数十万元,享受平台流量倾斜。中间20%的腰部创作者:月收入几千到一两万元,需持续产出优质内容。尾部创作者(占多数):月收入普遍低于2000元。从内容角度出发,这一职业依赖于创意,表面低门槛掩盖了实质性的专业要求,从业者需兼具内容策划、拍摄剪辑、粉丝运营等复合能力。

数字技能类灵活就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要求。随着数字内容产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市场对各类数字技能服务的需求迅猛增长。企业数字化转型催生了大量新型职业需求,如AI绘画师、智能配音师等新兴岗位。这也呈现了收入水平差异较大的特点,收入取决于技能稀缺度和专业水平,以视频剪辑为例,简单剪辑几十元一条,复杂项目可达数千甚至上万元。

市场状况方面,中低端技能供给过剩,高端技能供不应求,技能差异化是关键竞争因素。人才缺口意味着高技能从业者有更多议价空间和发展机会。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培训的滞后性:高校或培训机构培养的人才数量跟不上数字经济的新需求。

建议政策保障与行业赋能并行

新型灵活就业将如何发展?《报告》就新型灵活就业兴起的深层次原因展开探讨,其中就包括了经济、社会、技术以及制度四个维度的因素。

liuyang20254222044242489058.jpg

《数字经济下灵活就业发展研究报告》从经济、社会、技术等角度对新型灵活就业兴起的深层次原因展开探讨。

首先,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为灵活就业的大规模兴起提供了土壤,就业供给端的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变化也在推波助澜,即结构转型导致了灵活用工需求;社会文化和劳动者观念的变化同样是促成灵活就业兴盛的关键因素,劳动者也在追求多元的职业;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新型灵活就业产生与壮大的直接驱动。技术的进步不仅催生了全新的就业形态,也改变了人们获取职业信息和开展工作的方式。

近年来,国家从政策方面持续鼓励数字经济和新业态发展,将灵活就业视为扩大就业的新渠道,现行的劳动法律和社会保障体系仍在适应灵活就业的过程中。《报告》指出,系列保障政策的出台,表明政府对这一新业态的认可和扶持将是持续的。未来,灵活就业将朝着更高质量、更规范有序的方向演进。

“新型灵活就业作为一种新就业形态,已经具备成为常态化组成部分的条件,但其内涵和形式可能在未来不断演变升级。”对此,《报告》给出具体建议,从宏观政策方面,建议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激励多渠道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和税收支持政策。

行业发展方面,建议大型互联网平台作为灵活就业的主要载体,理应在保障从业者权益、优化工作条件方面走在前列,引领行业标准;各行业协会和主管部门应加快制定针对新就业形态的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为弥补灵活就业人员“单兵作战”在权益维护、资源获取上的劣势,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组织;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侧改革,对接数字经济新职业,开发一批针对灵活就业的培训项目并大规模实施。

[我要纠错]
[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
关键词: 数字 经济 为什么 出现 新的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从业人数攀升、城市集聚效应明显,新型灵活就业如何良性发展?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