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人生路——重读《朝花夕拾》

:2025年07月13日 新京报
分享到:

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发起的“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回归经典,再次深入研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新京报将每月对活动投稿作品进行遴选...

初中语文课上,初次翻开《朝花夕拾》,纸页上跳跃的文字,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童年画卷。长妈妈讲的 “长毛”故事、三味书屋里的“怪哉”虫、雪地捕鸟的乐趣,在少年的眼中,这些回忆片段不过是鲁迅先生用细腻笔触编织的趣味往事。彼时囫囵吞枣读完,只记住了百草园的蟋蟀与覆盆子,却未察觉字里行间涌动的复杂心绪。

几年后,当我在书架角落重新拾起这本蒙尘的旧书,才惊觉当年错过的风景。曾经觉得絮叨的长妈妈,如今读来满是温情与遗憾。那个会讲“美女蛇”故事的淳朴妇人,那个在新年清晨让讯哥儿吃福橘的唠叨长辈,在岁月沉淀后化作了无数人记忆里的母亲剪影。她跋涉街巷带回《山海经》时的真挚,恰似平凡人表达爱意的生动缩影。无须华丽辞藻,仅凭朴实行动,便能温暖少年的心灵。长妈妈对传统习俗的恪守,从除夕夜便摆好福橘可见一斑,新年清晨郑重的仪式,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这份带着烟火气的执着,同样浸润着少年鲁迅的记忆。

重读《五猖会》,不再为鲁迅被父亲勒令背书而惋惜,反而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缩影。当少年雀跃的期待被冰冷的《鉴略》浇灭,当热闹的庙会沦为背书的背景板,我突然理解了那句“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背后的怅惘。这不仅是个人童年的遗憾,更折射出封建教育以权威压制童趣的弊病,那些被压抑的天性与渴望,至今仍在叩击着家长的心门。

而最让我震撼的,是鲁迅对“旧时代”的批判。《范爱农》里那个在时代浪潮与个人困境中浮沉的知识分子,《琐记》中刻薄自私的衍太太,这些曾经觉得脸谱化的人物,如今在记忆的滤镜下变得鲜活而立体。范爱农的经历,不仅是时代的投影,也交织着自身性格带来的挣扎;鲁迅笔下的衍太太,虽被尖锐讽刺,却也成为旧时代某些阴暗面的生动写照。他们不再是单纯的批判对象,而是旧时代画卷中各具底色的存在。鲁迅用略带自嘲的笔触,既撕开了社会的伤疤,又饱含着对人性的体察。这种在回忆与反思中流淌的复杂情感,需要走过岁月的人才能真正读懂。

合上书卷,窗外月色如水。原来经典的魅力,就在于不同年纪翻开,都能读出不同的人生况味。少年时读《朝花夕拾》,看到的是趣味盎然的童年;成年后重读,望见的是时代与人性交织的长卷。那些曾经觉得晦涩的文字,此刻都化作了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或许就是经典的魔力——它永远在那里,等待着不同阶段的读者,解锁不同的人生密码。

文 武凯丰 北京工商大学学生

编辑 王硕

校对 卢茜

[我要纠错]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初中 语文 课上 初次 翻开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从百草园到人生路——重读《朝花夕拾》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